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篇《城堡》、《诉讼》及中篇《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晚季的布拉格,父亲个性刚毅、严酷,这一特定的时代和家庭环境在卡夫卡的个性和创作中打下鲜明的烙印: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与欧洲现代潮流的悖逆,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抑的处境,以及父亲家长制的威权,这一切都导致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深切地感受到黑格尔、克尔凯戈尔哲学中所指出的现实世界的“异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小说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当天被莫名其妙地逮捕,没有手续,没有说明罪名,也不知道主审法官。他自知无罪,却从此陷入无休止的诉讼之中。经过了一年的挣扎,最终却在31岁的生日前夜被秘密处死。卡夫卡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多为底层不知姓名的人物,他们深受帝国官僚体制的挤压,内心充满孤独、恐惧、迷惘与不安,情节多支离破碎,从中折射出帝国末季的社会矛盾及众生世相,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
第一次看卡夫卡,基本上是昏昏沉沉看完的,只有到最后教士出来的那一段小说才变得有意思,主要的故事情节很乏味,看书评比看正文有意思的多。 关于内容的解释,我比较喜欢的是《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的书评,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梦境,是K的潜意识塑造出来的。因此情节才会...
评分当今是法制社会,错案、冤案都可以申述,上诉,可是在《审判》中的约瑟夫•K却不知何处申,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作者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作家,西方现代派的文学鼻祖。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布拉格,那时还处于奥匈帝国时期。20世纪初的西方经历了战争、社会...
评分据说,每个人的身边都至少有一个用“卡夫卡”当过网名或者QQ签名的朋友。 那些曾化名为卡夫卡的小年轻不一定真的读过卡夫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卡夫卡和我们的渊源远比一个名字更深——他堪称当代社畜的精神代言人。 正如诗人奥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
评分 评分一个莫名的开始,一个莫名的结尾。整个故事都是一个《法的门外》的诠释版本。K兜兜转转,也只是在法的门外转圈。他不知道为何有罪,他没有接触审判,他不知为何死去。面对一种荒谬的处境,K不放弃。然而,纵然他怎样,都只是徒劳的。最后,他像一条狗那样死去。
评分卡夫卡是个坎儿 乏味
评分别买这一版,翻译的非常生硬。
评分备课读第二遍。
评分谎言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阅读体验很奇妙 文字描写像是在看抽象画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