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

魔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 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368
译者:张红军
出版时间:2017-8
价格:8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92135
丛书系列:电影馆丛书
图书标签:
  • 传记 
  • 英格玛·伯格曼 
  • 电影 
  • 伯格曼 
  • 瑞典 
  • 外国文学 
  • 理想国 
  • 2017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 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刚看到消息,于是有些迟钝,或是老夫还没有反应过来,   而老人家已经就走了好久似的.   这老头流行民间最有名的一句话其实却还是评价老塔的,   他说: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仿佛是个奇迹,蓦然你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过去从末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给我.这房间,我一直...  

评分

在Eleni Karaindrou给安哲罗普洛斯的配乐中,我合上《魔灯》,写下这个标题。合上书页,我头一件想做的事情竟然是找出随身听打开《永恒的一日》的配乐来听,忽然觉得只有这份音乐足以配得上伯格曼给我带来的此刻的心境。 也许都来自欧洲麽,也许是南欧热带的旖旎此...  

评分

王小枪老师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曾提过,从生命学的角度说,谁也别吹牛,每个人都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除了装帧和印刷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一个德性。蘸着唾沫随便翻开任何一页,抛开假惺惺写着五讲四美和装模作样的小纸条,白底黑字纪录的都是吃饭、睡觉和做爱。——很...  

评分

最近在看伯格曼的《魔灯》,临睡前看半个小时,手不忍释卷,常常超时。拿起来不愿意放下的书,但是一时半会仍不能完全消化好。书是前年买来的,又一次验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我以为忘了,再看时知道,是没有读过。 没有一个想得起来的细节,只有那些照片,相识。因为我爱看...  

评分

天才之声: “一天天,我被拖着、提着、痛苦地尖叫着送进教室。我对看到的一切都要呕吐,常常晕厥,失去了平衡的感觉。” 关于母亲: “我想去拥抱和亲吻她,她推开了我,扇了我一个耳光。” 父亲: “残暴的鞭打就是一个实证。……他动手揍了我,我也回敬了他一拳。父亲踉跄几...  

用户评价

评分

十年多了,读老版时的感觉还在。成就伯格曼每部影片的诸多细节(情感、家庭、宗教、童年)在这本赤裸真诚的自传里都能一一找到。没有完美的人的存在,艺术家有时更是矛盾的几何体,道德面前他们自愿变成废物。读书、编排戏剧、写剧本、拍摄电影不过是他自我治疗的方式。外:《伯格曼论电影》何时再版?

评分

2017年已读105:伯格曼说自己最早的记忆是本不该有记忆的幼小的自己呕吐的经历,这就似乎奠定了这部自传的基调:真实与想象、与谎言交织,我们不知道伯格曼借此形塑的自我有几分虚构与粉饰。伯格曼的形象仿佛定格在那个抽泣的孩子身上,终其一生,他携带着童年被忽视被冷落的记忆、对自己与生命的厌恶、通过谎言建构的自我,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流浪,在一段又一段婚姻之间放逐,在一部又一部戏剧与电影之间重放。伯格曼说:“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更爱真理”,如此吊诡却也如此真实,他生命中所有的黑暗与不堪,他被欲望、恐惧、痛苦与内疚折磨的一生,他的信仰与弃绝信仰,“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于此倾泻而出。一部脱离了线性叙事的自传,各种的穿插、闪回,不断回溯那最初的源头,“它是开始,是结束,几乎也是开始与结束之间的一切”。

评分

相比电影 更温暖易消化

评分

2017年已读105:伯格曼说自己最早的记忆是本不该有记忆的幼小的自己呕吐的经历,这就似乎奠定了这部自传的基调:真实与想象、与谎言交织,我们不知道伯格曼借此形塑的自我有几分虚构与粉饰。伯格曼的形象仿佛定格在那个抽泣的孩子身上,终其一生,他携带着童年被忽视被冷落的记忆、对自己与生命的厌恶、通过谎言建构的自我,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流浪,在一段又一段婚姻之间放逐,在一部又一部戏剧与电影之间重放。伯格曼说:“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更爱真理”,如此吊诡却也如此真实,他生命中所有的黑暗与不堪,他被欲望、恐惧、痛苦与内疚折磨的一生,他的信仰与弃绝信仰,“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于此倾泻而出。一部脱离了线性叙事的自传,各种的穿插、闪回,不断回溯那最初的源头,“它是开始,是结束,几乎也是开始与结束之间的一切”。

评分

相比电影 更温暖易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