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捨(1899-1966)
小說傢、劇作傢。
1899年生於北京,原名舒慶春,滿族正紅旗人;
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任小學校長;
1924年赴英,任教於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正式開始文學創作;
1930年歸國,先後任教於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
1937年奔赴國難,直至抗戰勝利;
1966年8月24日午夜,自沉太平湖。
代錶作
《貓城記》(1932)
《微神》(1933)
《月牙兒》(1935)
《駱駝祥子》(1936)
《我這一輩子》(1937)
《四世同堂》(1944-1948)
《茶館》(1957)
《正紅旗下》(1962)
有生之年,老捨先生的《四世同堂》有瞭大結局!
老捨長篇代錶作《四世同堂》創作跨越五年,分為《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是老捨創作生涯中具有代錶性的作品之一,它由幾個傢庭的跌宕起伏,映照齣中華的根與魂。
由於原作最終16章佚失,《四世同堂》僅有87章留存於世,70年間從未完整齣版,是讀者的一大憾事。2016年,《四世同堂》佚失部分的英文底稿終於在美國哈佛圖書館被發現,在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中引起巨大轟動。果麥版《四世同堂》收錄並譯迴這十餘萬字,並根據老捨手稿逐字校訂,將87章增補為104章,權威版足本重見天日,令《四世同堂》有瞭完整結局。
《四世同堂》是老捨先生最深刻也是最動人的作品。每一個不願屈服於命運的的中國人,都會在這部作品中看到自己,喚醒心中沉睡的英雄。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 不得不承认老舍先生的文章,气势磅礴,总是会给人一种恢弘大气之感。 老舍先生评论自己的这部作品为:“他是我从事写作以来的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故事发生在小羊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
評分0. 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上,《四世同堂》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小学六年级暑假,我用四五天时间一口气读完《四世同堂》,只觉得如痴如醉,一个崭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大门。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第一次回过头来重读这本书。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的开头就开宗明义:“...
評分对于日战,我没有什么好说的。 但对于家庭,这本书看的我很迷茫。 好像是蔡康永说的,看中国人的书,总觉得不爽气,因为家族层层叠叠地挤压,故事里的主角都活的很憋屈。这么想想,的确是这样,关于战争和生活的,在俄国小说里,比如战争与和平,男主角安德烈拷问的永远是自...
很多人都像瑞宣即使知道做亡國奴,隻要不涉及自己和傢人安危就能這麼活下去。他們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各有各的理由。可當這種濛眼的日子過不下去瞭,傢人親戚開始死去,他們知道必須得改變,崇尚和平忍讓也知曉必須用武力戰爭流血來改變。
评分是大江大海 是人情冷暖 有國纔有傢 有鬥爭纔有和平。
评分很多人都像瑞宣即使知道做亡國奴,隻要不涉及自己和傢人安危就能這麼活下去。他們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各有各的理由。可當這種濛眼的日子過不下去瞭,傢人親戚開始死去,他們知道必須得改變,崇尚和平忍讓也知曉必須用武力戰爭流血來改變。
评分前一本僅87迴,讀這一本補全全書。這個版本是微信閱讀上目前唯一的包含後十六章迴譯版本的,雖然譯者不知名,但感覺還是可以的。史詩級的作品,充滿矛盾、視野宏大的一個主題,真正嘔心瀝血之作,最後的呼聲更是蕩氣迴腸。
评分對於抗戰,侵華看過聽過無數的事例,老捨先生這本書中北平小巷裏各傢的故事不就代錶著那個時代一個個中國人嗎。閱讀過程中總以上帝視角鄙視那些不甘反抗的還自我麻痹北平人,覺得沒有血性,那樣的時期講究所謂的禮數卻不敢反抗。讀完後其實纔明白,如果是自己身處戰爭中或許比自己鄙夷的人物更加惡心。書裏除瞭讓我感受日本毫無人性更多的是恐懼,就如錢先生最後所說那樣“為什麼這樣的民族,這樣一個遵守禮貌和秩序的民族,突然變成瞭野獸,甚至野獸都不如?”和平離我們並不近,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正在發生獸行。即使在國內,那些地區的那些人不就是野獸嗎?珍愛和平,不做亡國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