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傅斯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汎森(1958— ),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003—2009) ,特聘研究员。台湾云林人。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 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史语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任教于台大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汎森
出品人:
页数:385
译者:王晓冰
出版时间:2017-6
价格:CNY72.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9567
丛书系列:当代学术
图书标签:
  • 傅斯年 
  • 王汎森 
  • 传记 
  • 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近代史 
  • 历史 
  • 学术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看傅斯年的人生道路,更是借由傅斯年一窥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以求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即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增订本新增附录一篇,讨论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一、傅斯年与胡适之间的相似之处 傅斯年生于1896年,胡适生于1891年,二者相差不了几岁,二人在学术上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在私人关系上其实还可能含有相似身世上的互相认同,这种认同也可能影响到了二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学术经历。 在身世上,二人均是幼年丧父(傅斯年9岁...

评分

一、傅斯年与胡适之间的相似之处 傅斯年生于1896年,胡适生于1891年,二者相差不了几岁,二人在学术上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在私人关系上其实还可能含有相似身世上的互相认同,这种认同也可能影响到了二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学术经历。 在身世上,二人均是幼年丧父(傅斯年9岁...

评分

【第一幕】 时间:1918 年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物:北大学生:梁、方、许同学 傅斯年 蔡元培 (教室内,下课时,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方 哎,听说了吗,傅同学居然在朱蓬仙教授的课上反驳他,他可是太炎弟子啊! 梁 那又如何,错了就是错了,还不让人指出来?我当时就在场,张...  

评分

【第一幕】 时间:1918 年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物:北大学生:梁、方、许同学 傅斯年 蔡元培 (教室内,下课时,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方 哎,听说了吗,傅同学居然在朱蓬仙教授的课上反驳他,他可是太炎弟子啊! 梁 那又如何,错了就是错了,还不让人指出来?我当时就在场,张...  

评分

“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我們最注意新資料的獲得……我們最要注意的是求新材料。……總而言之,我們不是讀書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頁86) “史學即史料學”一語,後人有贊成,有反對...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是博论 但王此后的研究路数得以充分体现 以人物为主又不局限于个人 试图从个人观看所在的社会断面 著者能够和人物处在同一高度 既不仰视又不俯视 刻画了五四一代学人在传统和现代 学术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和摇摆 让今人对他们即便不认同却也敬重 而此两对矛盾迄今尚未能得以良好的解决 时至今日距五四正百年 但五四所遗留的问题和带来的反思是永恒的 著者文字简明扼要 没有通常译文的艰涩之处 又含有深度不失之浅显 不足之处 若是只读一本王氏著作 印象还不错 但几本之后会发现思路和方法基本一致 缺少变化 著者思想能及傅斯年 但对章太炎便比较隔膜 学力也明显不足了

评分

二十世纪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经过两个世纪以上的意识交叉,文明消受,苦难历练。一些重大事件还未来得及光芒的全然释放,另一个重大事件又随之应运而来,让后来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评分

23)在动荡不安、剧烈变化的时代,一个思考者总是在理想信念与现实困境的撕扯中艰难挣扎。傅斯年正是“五四青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自我挣扎与撕扯的典型案例。王汎森写道: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个民族主义者可能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间、在右翼狂热主义与左翼极端主义之间摇摆不定。在难以预料的巨变激流之下,对这样的民族主义者而言,爱国主义永远是终极动力。 贯穿于傅斯年一生的思想历程尤其如此。出生于最保守的地区,受到特别传统的教育,他被期望成为传统学术的薪火传人。傅斯年1918年令人惊讶地转向新文化运动…… 在傅斯年的晚年,他反思“五四”,反思所有曾经批判和相信的理念,这正是时代巨变带给一个个体生命的撕扯。 我向来认为,只有那些经历过无数次自我撕扯和挣扎,不断根据思考进行自我更新的人,才值得尊敬

评分

传记、个案研究的范本。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传统思想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困境,值新旧思想碰撞、道出于多、权势转移之际,思想的连续性或传统的非传统特征,都一一反应作用于全局,傅斯年即是切入这一时代的绝佳个例。

评分

太喜欢傅大炮了!他在乱世中活得如此率性,实在难得!有惺惺相惜之感。20180720-080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