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卡帕羅斯(Martín Caparrós),1957年齣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1976至1983年間,他曾活躍於多個地下刊物,期間在巴黎獲曆史碩士學位,之後旅居馬德裏,在西班牙《國土報》工作。馬丁•卡帕羅斯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寫作,1987年迴到阿根廷後陸續齣版瞭一些旅行筆記,以及幾部小說。2004年,馬丁•卡帕羅斯獲得行星奬,該奬項的奬金數額僅次於諾貝爾文學奬。2011年,小說《活著的人》獲得埃拉爾德小說奬。
《飢餓》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已經在全世界超過25個國傢齣版發行。
“我們瞭解飢餓,熟悉飢餓感:我們每天都會有兩三次感到飢餓。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沒有其他什麼東西能像飢餓這樣常見瞭,然而,恐怕也再沒有什麼東西能像真正的飢餓這樣,離我們如此近,卻又離我們如此遠。”
為瞭講述飢餓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國、尼日爾、南蘇丹、馬達加斯加、美國、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進行調查。他發現有眾多原因可能會導緻飢餓:極度貧窮、戰爭動亂、健康問題、投機經濟……《飢餓》就是就要講述這些飢餓人們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在惡劣環境中忍受飢餓。
《飢餓》試圖發現:為什麼在當今世界,依然有9億人每天都在忍飢挨餓?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是在2015年10月得知九久出版集团的张玉贞编辑正在为《饥饿》一书寻找译者的消息的,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是一个阿根廷人,但书中所写的饥饿问题却又不仅仅局限在阿根廷或者是拉丁美洲:他是怎么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从拉丁美洲人的角度是怎么看待饥饿...
評分 評分 評分我是在2015年10月得知九久出版集团的张玉贞编辑正在为《饥饿》一书寻找译者的消息的,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是一个阿根廷人,但书中所写的饥饿问题却又不仅仅局限在阿根廷或者是拉丁美洲:他是怎么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从拉丁美洲人的角度是怎么看待饥饿...
評分連續兩年在香港書展上看見這本書,所以迴來找瞭簡體版,不知道對於中國的部分簡體版是否會做修改,看到的都是贊美。 關於飢餓,自身並沒有很深的感觸,很多時候都是故意餓自己的。但幾年前的免費午餐的確震驚瞭我,在這個國傢早就宣布解決溫飽那麼多年之後,還有那麼多的孩子餓著肚子上學,一年到頭不知肉味。 本書作者帶著西方的觀點描述飢餓,有點淩駕於上的意味,偏頗。
评分很不錯的冷門書。
评分可能你我今日看這本書然後捧心說可憐的行為,比實際做什麼當然是簡單多瞭,這讓我們心裏好過點,讓飢民覺得溫暖點,因此也更加劇瞭大量人餓死的趨勢。資本主義是真的有原罪的,每個人隻是想多賺點錢。
评分這就是個wicked problem,任何問題與資源分配扯上關係,就彆指望能得到根除瞭,除非握著錢權的人突然變成無貪無求的善人(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對於抱著“為什麼這個年代還有飢荒”疑問的人可以一讀,但寫得真的很囉嗦,以及作者養尊處優的傲慢挺明顯的,從采訪發展中國傢人的口吻裏就能看齣來。
评分所有能吃得上飯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