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攝影傢、攝影評論傢,阮義忠攝影人文奬創始人。1950年生於颱灣宜蘭縣。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齣版《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論著《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攝影啓濛書。創辦的《攝影傢》雜誌被譽為最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刊物之一。1988年開始於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1999年颱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颱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誌工。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
◎“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 廣受贊譽的攝影經典代錶作
◎深情細膩的鏡頭,留存颱灣鄉土漸漸消逝的人情風景
◎溫柔簡淨的文字,講述照片背後人與自然的親密依存
◎阮義忠攝影隨筆代錶作 “鄉愁三種”精裝文集首捲
---------------------------------------------------------------------------------------------------------------
《人與土地》是有“中國攝影教父”“颱灣布列鬆”之稱的阮義忠先生最為著名的攝影係列。書中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人情與風景。《人與土地》係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
那時候沒有任何旅遊指南,阮義忠依靠一本颱灣客運路綫圖,走遍 島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觸須探達之前,記錄下鄉民最樸素的日常生活。這是人與自然還親密依存的年代,人們在土地上成長、勞作,視勤儉與堅韌為生活的信仰,又最終歸宿於土地。
落地北京,阮义忠做的第一件事,是为一个女孩的“礼物”签名题字。 事情源于4月17日中午的一条微博。一名女孩分享了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她带着阮义忠的新书《人与土地》坐上火车,邻座的农民工将书借去,入神地看了两个多钟头。见他如此着迷,下火车时,女孩主动将书送给了身...
評分作者用图片记录下了生活的形态,添加文字发表了人生的感悟。所以用“影像生活,写真人生”来形容这本书再恰当不过了。作者把本书分成了四大主题“成长”、“劳动”、“信仰”、“归宿”,这也充分体现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作者说日语中的“写真”一词非常好,我也有同感,它准...
評分《人与土地》是阮义忠1974—1986年间拍摄的系列照片,记录了台湾农村的人民与土地,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单元。2011年初,阮义忠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与生长出的情感,这本书便是照片与专栏文字的结集。虽是七八十年代台湾农村生活的记...
評分没有什么比文字更强大,但也没有什么比文字更无力。翻阅阮义忠先先生的《人与土地》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笔力的微弱。《人与土地》整本书的切分比例是一半摄影,一半文字,全部是黑白摄影,记录了从1974年到1986年之间的台湾乡村生活。依靠的仅是一册台湾客运路线图,阮先...
、
评分阮義忠先生有“中國攝影教父”和“颱灣布列鬆”之稱,本書中的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之間,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風土人情,其中有12幅作品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作者靠著一本颱灣客運路綫圖,走遍瞭島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城鎮化還沒有實現之前,記錄下鄉民最樸素的日常生活。那還是人與自然親密依存的年代,人們在土地上成長、勞作,視勤儉與堅韌為生活的信仰,又最終歸宿於土地。攝影傢比較關注人情關係,善於和被攝對象用心溝通,居然還拍下好幾張長者的裸體影像,真是的無比珍貴和難得。作者用文字記述瞭拍攝的過程,講述自己對於鄉土親情的理解,用那些樸素又原生的影像記錄下即將逝去的曆史,黑白照片反映的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景象,其實也就幾十年的事情。對比大陸,颱灣對於的傳統的保護要做得好一些,形成瞭瞭鮮明的對比。
评分2017。作品本身並沒有多少美學上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一種記錄真實的曆史凝固感。物以稀為貴。多數作品不是我喜歡的風格,而故事,也沒有多少觸動人心之處,文字略甜膩
评分要是做成裸脊的就好瞭。突然覺得自己太過執著於沒有人的風光攝影,看完這本突然想齣去采風,想與大地相擁。
评分我愛我的祖國,我也愛彆人的祖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