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1908年―1977年),日本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后作为自由职业者专门从事著述活动。著有《竹内好全集》17卷,包括《鲁迅》、《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现代中国论》、《中国革命的思想》、《新编鲁迅杂记》、《作为方法的亚细亚》,其著述对日本学术界发生过巨大影响。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本书是日本鲁迅研究的扛鼎之作,对鲁迅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形而上高度与深度,“回心说”的提出首开以“忏悔”和宗教感切入鲁迅研究之先河,对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历程亦有十分透彻的洞见。
《鲁迅》竹内好 此书的行文极具曲折之能事,在读来颇为缠绕,但鲁迅的某些复杂性恐怕也只有用这样的表述才能道出。虽然这只是主内好的一家之言。本书的在多重矛盾如生与死、政治与文学、动与静、有与无、回忆与现在等中安放鲁迅的位置。而最核心的矛盾,则是政治与文学的矛盾。...
评分虽然只是一篇公选的课程结课作业 一、 历史深处的忧虑 人们总是把鲁迅先生看做那个时代一个标杆式的人物,是直观意义上的“战士”,却很少有人愿意从那张时代的大网中跳脱出来,顺着鲁迅先生深邃的目光,去看穿他骨子里的埋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自鲁迅的作品被大量编入中小学...
评分 评分第一,我同意竹内好对欧洲、日本和中国的观察。 欧洲文化是扩张性的,因为理性本质上是扩张性的。日本会迅速有样学样,而中国比较固执。 第二,我不同意他对鲁迅的判断。 竹内好说鲁迅绝望,其实鲁迅说的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日本人自己喜欢绝望就行了,不要...
评分小序:此文稿为去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读书会上作主题发言依据的读书笔记和讲稿。由于一种“身在北大而心不在”的惶然失焦的肉体感觉,一直没有将它的章节和内容整理、拓展成完整的文章。竹内好氏于日中战争正酣时来到沦陷时期的北平留学,过着一...
实话说,于我而言过于晦涩了,可能还是功底不够。孙歌长达七十多页的译序便像一记重锤,令人云里雾里,望而却步。名篇《鲁迅》其实并没有太多内容,更像是竹内好以鲁迅为镜对自己的解剖。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反倒是有几篇很是喜爱,尤其以《优等生文化》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剖析最精髓。最后同书名的《近代的超克》已经是茫然无所知了。
评分最后一本烂尾书了结啦~竹内好真是一个思想强力的人,前面谈鲁迅其实是借鲁迅论自己,后面谈日本民族与国家非常深刻,甚至触及到眼下中国的境况。大概竹内好式的人物在当今学界已经没有了吧?纸上谈兵之辈多,而爱之深切的勇士少。
评分选读《鲁迅》一文: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他所寻求的,也许只是一个话语,然而他最终倾吐出来的却是千言万语,以说明这个话语的非存在。启蒙者鲁迅和纯真如同孩子的文学者鲁迅一直互不和谐,却又彼此无伤。鲁迅没有将自己分裂在作品当中,而是把自己和作品对立起来。其文学的政治性是因拒绝政治而被赋予的政治性,而鲁迅又通过与政治的对决而获得文学的自觉。
评分掩卷长叹的阅读体验。《鲁迅》一文没有期待中那么伟大不过也相当动人,真正让人欣赏的是战后到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中篇文章,《给历史学家的要求》让我等治西洋史者再反思。《国家的独立与理想》《亚洲的进步与反动》都是精当的分析和总结,《近代的超克》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史反思(韩毓海的解读用心可疑),对战争态度的分析和先行动后思考的风格,让我对竹内氏和那一代日本知识分子心有戚戚焉。虽然他似乎使用自己眼中的鲁迅做武器在做一些事,但不得不说这个鲁迅的确比某些人眼里的鲁迅,要更有战斗性。昨夜和朋友聊天谈到日本,我们都感慨东亚内部之互不理解实在可惜也可叹。导师从我入学开始就一直在感慨我们对日本了解太少。日本在中国近现代当有更特殊而更重要的意义。读竹内氏又一次激起我学日本语的兴趣了[然而还是没时间TAT]
评分选读《鲁迅》一文: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他所寻求的,也许只是一个话语,然而他最终倾吐出来的却是千言万语,以说明这个话语的非存在。启蒙者鲁迅和纯真如同孩子的文学者鲁迅一直互不和谐,却又彼此无伤。鲁迅没有将自己分裂在作品当中,而是把自己和作品对立起来。其文学的政治性是因拒绝政治而被赋予的政治性,而鲁迅又通过与政治的对决而获得文学的自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