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贞(Ma Ya-then),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200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以明清地方艺文和宫廷图绘为主。发表论文见于《新史学》、《故宫学术季刊》、《汉学研究》、《明代研究》、《清华学报》、《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等。
本书结合艺术史与文化史,以长期以来位处中国画史与正史边缘地带之战勋图绘为中心,讨论清朝的尚武文化。书中勾勒了明清战勋图像从个人事迹到帝国武功的发展轨迹——从明代流行的个人勋迹图、皇太极时制作的“太祖实录图”、康熙朝的武勋文化,到乾隆朝建构帝国战图的历程;论证了明代官员盛行的视觉文化,在清朝皇权的统治下被转化收编,到乾隆朝最终建立起“文武双全”的文化霸权之过程。
中国台湾历史学者马雅贞长期从事近世与明清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她的《刻画战勋》一书独辟蹊径,围绕乾隆朝高度发达的战勋图艺术,剖析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以清史研究中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探索,较成功地表达了一个有深度的大命题。 要把握乾隆朝战勋图的特异性,首先...
评分中国台湾历史学者马雅贞长期从事近世与明清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她的《刻画战勋》一书独辟蹊径,围绕乾隆朝高度发达的战勋图艺术,剖析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以清史研究中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探索,较成功地表达了一个有深度的大命题。 要把握乾隆朝战勋图的特异性,首先...
评分引言: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纪念了乾隆朝在1753-1759年间平定天山南北路的大规模战役。其制作过程十分特别,是由郎世宁等四位西洋传教士在北京起稿,于1765年送至法国艺术学院制版印刷,最后运回北京,在帝国内进行展示的。 与乾隆朝其他宫廷绘画比起来,《得...
根据作者硕论改扩而成的作品
评分脑补部分多了点,新文化史害人不浅呐!文化霸权这个东西,除考虑如何建构之外,更多的还是要注意到社会各阶层、各族群的接受情况,即“接受史”、“在地化”。相比之下,法国大革命史研究则要深刻得多,比如拿破仑留下的凯旋门与旺多姆圆柱。在作者笔下,我并未看到这一系列的战勋图画究竟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各族群的国家认同感,甚至在汉族知识分子中也影响有限,更近似于帝王自我陶醉的玩物。作者如果要修改,可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知识分子对此的关注与议论,尤其是不同阶层与族群。接受永远比创建重要。
评分读过作者的硕论,当时还是比较惊艳的。时隔多年现在再看觉得有点站不住脚-.-
评分题材太偏狭
评分对清朝的历史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康乾盛世只是停留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等与历史有关的电视剧中,读后拜服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