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著作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拱廊街计划》《单行道》《柏林童年》等,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艺术社会学三论》汇集了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如题。 书中第二篇《机械府治时代的艺术作品》,其第XII小节探讨“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同艺术的关系”。瓦尔特·本雅明论说,像绘画这类作品,区别于电影、建筑、从前的叙事诗,“绘画无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共识接受对象”,说白了就是绘画不适合一大群人一起欣赏...
评分如题。 书中第二篇《机械府治时代的艺术作品》,其第XII小节探讨“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同艺术的关系”。瓦尔特·本雅明论说,像绘画这类作品,区别于电影、建筑、从前的叙事诗,“绘画无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共识接受对象”,说白了就是绘画不适合一大群人一起欣赏...
评分艺术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 类于本雅明的艺术和社会理论家们,对大众文化似乎都抱持一种“不那么积极”的态度。鲍德里亚比较老实不客气,在《物体系》之类作品里提到:“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的回忆和时尚知识、流行观念标记的奇怪主体,就是一种我们称为大众文化...
评分艺术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 类于本雅明的艺术和社会理论家们,对大众文化似乎都抱持一种“不那么积极”的态度。鲍德里亚比较老实不客气,在《物体系》之类作品里提到:“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的回忆和时尚知识、流行观念标记的奇怪主体,就是一种我们称为大众文化...
评分如题。 书中第二篇《机械府治时代的艺术作品》,其第XII小节探讨“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同艺术的关系”。瓦尔特·本雅明论说,像绘画这类作品,区别于电影、建筑、从前的叙事诗,“绘画无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共识接受对象”,说白了就是绘画不适合一大群人一起欣赏...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极为欣赏,也是我恰巧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翻到的,一看就是我的喜好!然后看了《摄影小史》就没那么多感触了,收藏家那篇没看...
评分王涌简直是本雅明救星
评分差不多十年了都没有开始读本雅明,想来除了懒惰以外,大抵是因为志趣不相契合。现在初读之下,疑问是何以其aura(灵光/许绮玲、灵韵/王涌、灵晕/张旭东)反而有种神秘主义的味道?尽管与其资源(马克思)与志趣(社会)不相契合,但学习其思维方式仍大有益处(《摄影小史》一般,《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则分别可当艺术论与人物论范本之一种),比如现在用在“艺术为什么必须革新”这一探讨上。 先大致勾一个线条,留待厘清。按照本雅明,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其此时此地的特质,但可能不全是海德格的此在,因为艺术技巧首要的是与社会境况(他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之)相关,一种艺术技巧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技巧,而只是社会的综合反映,变化的大致逻辑是(加上《机械》文首所引的瓦莱里):社会(物质/生活
评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极为欣赏,也是我恰巧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翻到的,一看就是我的喜好!然后看了《摄影小史》就没那么多感触了,收藏家那篇没看...
评分摄影师·电影人·收藏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