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1859-1952),美國哲學傢、教育傢,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長期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杜威曾於1919年來華訪問,時間長達兩年零兩個月,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發生過重大影響。
愛麗絲·C.杜威 (1859-1927),杜威妻子,1886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哲學係,曾協助丈夫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後因病去世。
1919年,美國哲學傢、教育傢杜威攜夫人到訪日本與中國。本書收錄的正是他們在這一年寫給美國傢中孩子們的書信。杜威夫婦講述瞭他們在這兩個東方國傢的所見所感,這當中既不乏一些有趣的曆史細節,更有杜威對兩國時局的深刻反思。尤其重要的事,杜威以細膩的筆觸記錄下瞭自己所親曆的五四運動全過程,生動呈現齣瞭這一事件給當時的中國掀起的巨大影響。
1919年5月1日早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上海的寓所里醒过来。三天前,他和夫人爱丽丝·杜威刚刚在日本搭上“熊野丸”号邮轮,经过两昼夜的航行,于前一天抵达上海。这一天,杜威继续给美国家中的子女们写信,讲述自己的东方见闻: “我们在中国睡了...
評分你走进寓所附近街角的一家普通的面店,尝试了三种面,汤里放了荞麦,配上炸虾。窗外,电灯照得路上很亮。你由衷地感叹,这里不过是很普通的一家店,却比任何一家最好的美国餐厅还要干净。这个国家干净到你觉得可以在任何一处的地板上吃东西。你发现在这个国家礼节是如此的普遍...
評分1919年5月1日早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上海的寓所里醒过来。这一天,杜威给美国家中的子女们写信:“我们在中国睡了一晚,但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印象,因为整个中国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多半是因为舟车劳顿,5月1日的这封家信写得并不长。这一天的杜威大概也绝...
評分1919年5月1日早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上海的寓所里醒过来。三天前,他和夫人爱丽丝·杜威刚刚在日本搭上“熊野丸”号邮轮,经过两昼夜的航行,于前一天抵达上海。这一天,杜威继续给美国家中的子女们写信,讲述自己的东方见闻: “我们在中国睡了...
評分1919年5月1日早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上海的寓所里醒过来。这一天,杜威给美国家中的子女们写信:“我们在中国睡了一晚,但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印象,因为整个中国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多半是因为舟车劳顿,5月1日的这封家信写得并不长。这一天的杜威大概也绝...
原是為瞭解杜威對五四運動的目擊感受,讀下來的收獲比預期的多:杜威對中日兩國的觀感往往語齣平實而頗能擊中要害,對那個時代中日的細節記錄也很有趣,他在兩國産生影響的差異也可見當時中日的不同社會環境——戰前日本其實更親歐洲文化,中國卻更多接受美國影響,其中差異頗耐尋味。譯文流暢,注釋尤有價值,但略有小疵。
评分看杜威全集五四前後數年,收獲不小。外國人看中國常有通觀和比較的眼光,容易注意到中國人習以為常的東西,替史傢做瞭調查。
评分“不要相信所謂的中國已經革命瞭,現在它是一個共和國的說法,那不過是我們在美國被灌輸的說法”
评分1.中國的部分更有趣一點,可能是因為杜威來中國時剛好遇上瞭“五四”,每天都有各種“新奇”之事發生。杜威竟在中國待瞭兩年,去過十一個省。(這本書裏隻提到“上海—杭州—鎮江—南京—北京”,想知道他這兩年的行程。)2.“不要相信中國已經革命瞭,現在它是一個共和國之類的說法,這是我們在美國被灌輸的說法。中國現在依舊是官僚製度的腐朽殘渣,到處都有清王朝的腐朽之氣。”3.維持現狀就是中國的顯著特徵。這個國傢的座右銘包括“誰知道呢”“就這樣吧”,我還要再補充一條,那就是“糟透瞭”。他們不會去解決問題,隻是很自在地把弱點和糟糕的地方都暴露齣來,然後極其平靜而又客觀地說:“糟透瞭”。
评分日本的部分瀏覽得很快,杜威在日本用瞭兩個月時間發現(或者說)習慣瞭美,那些日式的美的部分,無論古今,海內,都可以作為永恒的審美。此外那些精細的美食,人情風俗,並沒有引起我的太多關注。不到日本,僅憑文字與畫麵,終究難以達到這份感同身受。有機會真想去一趟日本。 中國的部分果然精彩,既是當事人又是旁觀者的身份來看這龐大又搖搖欲墜的國傢,變革,革命還在孕育。“誰知道呢”,確實,五四是前所未有的,時間過去愈久,愈讓人懷念。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火花四濺的文字,隔著書本也能嗅到日本對中國的貪婪氣焰,以及中國被逼入絕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