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美] 艾玛·拉金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80
译者:王晓渔
出版时间:2016-10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1730657
丛书系列:三辉书系:行路人
图书标签:
  • 奥威尔 
  • 缅甸 
  • 纪实 
  • 传记 
  • 游记 
  • 艾玛·拉金 
  • 政治学 
  • 美国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A hotel manager working in a government-run hotel explained to me that if she was too friendly with foreigners she was given a warning. She was transferred every two years, to prevent her from cementing friendships with returning tourists. ” “In one of ...  

评分

【嘉宾简介】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北京日报》副刊编辑。著有话剧《大先生》,批评随笔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 庄秋水 《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专栏作家,腾讯·大家签约作家,出版作品有《三百年来伤国乱》《风入罗衣》等。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  

评分

在未看艾玛·拉金的《在缅甸寻找奥威尔》之前,我一直以为奥威尔的反乌托邦思想及著作源自西班牙内战,以及那个时期苏联所表现出的恐怖与残暴,比如阅读《一九八四》,脑海中便浮现出与老大哥形象对应的苏联或与之紧密联系的极权国家,缅甸则从未出现在想象性视野之中。但该书...  

评分

这篇书评所遭遇的,恰是对本书最好的评论。 国人向来喜欢看国际新闻,并给以羡慕或庆幸的褒贬,同时不屑于那些只关心身边事的某些发达国家人民。国人对国内新闻事件的褒贬,基本如出一辙条件反射似地因昨天、今天、明天所看到的消息而愤怒于时时完全对立的双方。不及真相揭开,...  

评分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这句印在中文版《一九八四》封面上的话,很好地说明了奥威尔的力量所在。读过《一九八四》的人们,都会惊叹于其中精确的预言,也会产生好奇:奥威尔为什么具有预言能力? 这个问题可能不止一个答案。虽然很多知识分子在 1956 年赫...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很有误导性,作者除重走一遍奥威尔的缅甸之路以外,其余都是在写风土人情和景点历史,读起来更像是游记,稍微讲了下极权、殖民地主义,但也是点到即止,没有太深的东西。过去的缅甸比现在的中国可怕,也更接近奥威尔《动物农场》与《1984》的预言。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后者正在走前者的老路。

评分

某些人没有尝到权力的味道之前,跟缅甸故事里屠龙的勇士也若相仿佛。这书没被禁也是奇妙。

评分

怀着悲愤的心情读完。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生生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政治犯,严酷的审查制度,无孔不入的“信息员”,一个“拥有几千万人质的国家”。“英国人可能吸干了我们的血,可这些缅甸将军榨干了我们的骨头。”——一个人的内心该多么冷血,才会极力否认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评分

本书尺度感人,威权统治的逻辑都是相似的,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谓“借他人酒杯,浇自身块垒”。作者既是奥威尔的粉丝,又是一名记者,两重身份之间呈现出张力。她在进入缅甸工作之前,就已经预设了缅甸是一个独裁国家,那么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寻找独裁的证据,验证或是迎合西方知识界对东方专制政体的想象罢了。此外,作者的交流对象绝大多数是异议分子或是亲西方的精英,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缅甸社会。这本书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反观驻华记者的镜鉴。

评分

我期待那么一个时代,独裁体制被废除,人们可以自由地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