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奥威尔 缅甸 纪实 传记 游记 艾玛·拉金 政治学 美国
发表于2025-05-21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书名很有误导性,作者除重走一遍奥威尔的缅甸之路以外,其余都是在写风土人情和景点历史,读起来更像是游记,稍微讲了下极权、殖民地主义,但也是点到即止,没有太深的东西。过去的缅甸比现在的中国可怕,也更接近奥威尔《动物农场》与《1984》的预言。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后者正在走前者的老路。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通过寻找奥威尔的缅甸足迹看,揭示写出《1984》的他不是预言者而是对权力压迫的洞察者。缅甸因极端的不自由而走向极端的抗争,终究是不幸之幸呐。掩盖在虚荣发展中的压迫、不自由、集权更危险不是吗?人们以无法付出停止发展的代价为借口,不再抗争、闭上双眼,成为龙穴的牺牲品。
评分自北向南,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贯穿上下缅甸的重访线路,是如此明晰。艾玛·拉金带着目的,试图揭开乔治·奥威尔的东方谜团。但她似乎又对缅甸的变革不抱希望(无论是初版再版,深陷在1984的庄园迷宫),甚至接连遭受重创。许多篇章段落,直接把缅甸替换成天朝,也毫不违和。我对缅甸的了解,感觉是几大板块。明清军队在这里大吃苦头,中国远征军为代表的盟军与日本在缅甸北部交手、KMT部队脱离国境的滞留,至于殖民地的世纪综合症,这本书填补了真空。而如今的缅甸,只有催促自己赶快去拜访了。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通过寻找奥威尔的缅甸足迹看,揭示写出《1984》的他不是预言者而是对权力压迫的洞察者。缅甸因极端的不自由而走向极端的抗争,终究是不幸之幸呐。掩盖在虚荣发展中的压迫、不自由、集权更危险不是吗?人们以无法付出停止发展的代价为借口,不再抗争、闭上双眼,成为龙穴的牺牲品。
评分本书尺度感人,威权统治的逻辑都是相似的,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谓“借他人酒杯,浇自身块垒”。作者既是奥威尔的粉丝,又是一名记者,两重身份之间呈现出张力。她在进入缅甸工作之前,就已经预设了缅甸是一个独裁国家,那么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寻找独裁的证据,验证或是迎合西方知识界对东方专制政体的想象罢了。此外,作者的交流对象绝大多数是异议分子或是亲西方的精英,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缅甸社会。这本书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反观驻华记者的镜鉴。
倪炎元 2012-03-10《中国时报》 以《1984》、《动物农庄》等政治寓言小说传世的英国作家欧威尔,究竟是经历何种特殊的生命体验,才能书写出那种统治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恐怖氛围?过往流行的说法,多半指是缘自欧威尔参与西班牙内战中的苦痛记忆,但美国记者埃玛.拉金却企图推翻...
评分 评分两个月前中国新年,在去曼德勒和眉谬旅行前,向学生借了这本台版书,学生笑说,里面的汉语太难,她一直没能读完,不过这本书正好可以成为我的旅行读物。我怕弄脏学生的书,也没带着上路,终于在来缅甸的第十一个月,花了两三天得闲读完。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来不适。总觉得...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