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美] 艾玛·拉金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80
译者:王晓渔
出版时间:2016-10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1730657
丛书系列:三辉书系:行路人
图书标签:
  • 奥威尔 
  • 缅甸 
  • 纪实 
  • 传记 
  • 游记 
  • 艾玛·拉金 
  • 政治学 
  • 美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倪炎元 2012-03-10《中国时报》 以《1984》、《动物农庄》等政治寓言小说传世的英国作家欧威尔,究竟是经历何种特殊的生命体验,才能书写出那种统治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恐怖氛围?过往流行的说法,多半指是缘自欧威尔参与西班牙内战中的苦痛记忆,但美国记者埃玛.拉金却企图推翻...  

评分

评分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在缅甸寻访了奥威尔的生活轨迹,后者是一位英帝国时期缅甸殖民地的警察,但随后做出决定,离开了这种代表帝国权力的殖民者工作并令人费解的选择成为一名作家。再之后的故事想必世人皆知。奥威尔写出了《动物农场》和《1984》两部杰出的反极权和乌托邦的著作...

评分

对局外人而言,缅甸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国度”。一方面是“风景完美如明信片”,另一面却是“拥有世界最差人权记录”。然而,“整个5000万人民遭到的高压竟然可以完全从视野中消失”——这让旅行者、同时也是新闻人的艾玛·拉金深为震惊: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而在此平静的幻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自北向南,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贯穿上下缅甸的重访线路,是如此明晰。艾玛·拉金带着目的,试图揭开乔治·奥威尔的东方谜团。但她似乎又对缅甸的变革不抱希望(无论是初版再版,深陷在1984的庄园迷宫),甚至接连遭受重创。许多篇章段落,直接把缅甸替换成天朝,也毫不违和。我对缅甸的了解,感觉是几大板块。明清军队在这里大吃苦头,中国远征军为代表的盟军与日本在缅甸北部交手、KMT部队脱离国境的滞留,至于殖民地的世纪综合症,这本书填补了真空。而如今的缅甸,只有催促自己赶快去拜访了。

评分

合上书的时候想起来这是和马老师交换北欧冰与火拿到的书,有意思。一个是实现了的共产主义,一个是反面乌托邦。读到最后都要哭了,看到11年吴登盛上台解散军人政府暨缅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废除出版物审查制度,多次会晤昂山素季甚至不反对民众选她做总统。是看不到过去的中国样了,但感到很激动,是人类对于思想对于自由的共同追求的那种激动。于是我也明白了父亲的拘谨,生于六十年代的创伤至今犹在,可怕!

评分

和我見到的緬甸大相徑庭,卻和我認識的另一個國家頗為相似。

评分

某些人没有尝到权力的味道之前,跟缅甸故事里屠龙的勇士也若相仿佛。这书没被禁也是奇妙。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通过寻找奥威尔的缅甸足迹看,揭示写出《1984》的他不是预言者而是对权力压迫的洞察者。缅甸因极端的不自由而走向极端的抗争,终究是不幸之幸呐。掩盖在虚荣发展中的压迫、不自由、集权更危险不是吗?人们以无法付出停止发展的代价为借口,不再抗争、闭上双眼,成为龙穴的牺牲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