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货币 经济学 经济 弗里德曼 金融 金融学 经济史 芝加哥学派
发表于2025-02-02
货币的祸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上不为人知的大事件》从雅浦岛上的石币到今天使用的纸币,《货币的祸害》再现了各种货币现象,并据此描述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分析了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截取了看似不经意实则对后世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片段——不管是两位苏格兰化学家毁掉19世纪最光彩夺目的政治家之一布赖恩的总统竞选前程,还是美国的白银采购计划加速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垮台,都证明了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的“祸害”。
值得一提的是,奠定弗里德曼在货币研究领域权威地位的,是他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76—1960)》。《货币的祸害》可视为对此鸿篇巨制的浓缩,也为大众阅读其专业货币理论提供了可能。
这本书无疑将开启我们对货币及货币现象的深入认知。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货币及其他经济行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当然,无论弗里德曼就货币问题说什么,都是值得一读的。
编辑推荐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上不为人知的大事件》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作品。弗里德曼对货币理论的贡献,鲜有人能与之比肩。这部经典之作是弗里德曼对自己近半个世纪货币研究的总结,也是对货币主义简明生动的表述。
名人推荐
弗里德曼的著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央行的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乔治·布什 前美国总统
半个世纪以来,弗里德曼一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坐标,不管是在职业还是个人生活方面。没有他的存在,我的生活会完全两样。
——艾伦·格林斯潘 美联储前主席
弗里德曼是一个巨人,就推动美国经济自1940年顺利发展至今的作用而言,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还没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主要理论对手
弗里德曼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思想、智慧和勇气的人,他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保罗·克鲁格曼 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媒体推荐
弗里德曼是最后一位既家喻户晓又拥有高专业成就的伟大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将他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相提并论。
——《金融时报》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货币主义大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他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货币理论、消费分析、统计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并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曾出任里根政府的顾问,其理论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
2018-08-27:大师之作,简明货币史入门书。1)货币史变迁,从最早的石币之岛,到成熟的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再到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到1971年关闭黄金窗口,世界转变为不兑现纸币本位制,但未来无定论。2) 历史事件探讨:美国1873年铸币法案的初衷与现实的反差,美国1932-1936年白银收购法案对中国造成恶性通胀(其实还有日本的恶意收购)。3)本书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快速增长会产生通货膨胀,相反,货币数量急剧减少会导致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谬误:从国外输入,低生产率。通货膨胀主要与政府利益选择有关,通胀税、税收攀升、债务暗减。4)可讨论:未来货币的可能演化形式---数字货币吗?历史的偶然性。
评分这本书的营销策略坑了弗里德曼。这哪里是不为人知的大事件?这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宣言啊!
评分弗里德曼货币史的简化版。不愧大师之作,举重若轻,写得非常有趣,且明白易懂。其中最让我最觉受益的,是其中金银本位制对中国历史影响的描述,这也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可惜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并不太多。以前只是认为白银的世界流动,对于明清历史影响巨大,未曾想到白银法案对于国民政府的失败,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与白银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啊。
评分飞上海的飞机上读完。主要是白银和黄金复本位制;1873年法案述评;inflation的形成原因。
评分操你妈的豆瓣,又删除我书评,再删。明天小心上路
作为一个经济爱好者,一直对货币很好奇。货币是金融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千变万化,是经济涨落的信号。 在网上看过美国七十年代拍摄的《自由选择》节目的片段,对弗里德曼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他的观点不仅限于经济而是扩展到人性的角度,融会贯通,所以开始读弗里德曼的书...
评分本书的中文版简直是经典,一个翻译者自己都读不懂的书被翻成了中文的经典。更可怕的是译者头脑的混乱逻辑将一本应是平易近人的小册子绕成了什么样子,误导了国内广大读者。 要看译者是怎样一番的水准,看译后记中她发表了一番感慨便可知: “在翻译《货币的祸害》之前,我曾读...
货币的祸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