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简介:
栾栋,字顺生,1953年出生于陕北子长的一个中医世家。先后在国内外7所大学经历了外语、中文、历史、哲学等四大一级学科的科班学习,获法国索邦第一大学哲学系人文科学国家博士。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化等领域指导博士研究生。多年来沉潜于契合性的创新研究,学兼中西,术修多科,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哲学》、《内在和谐》(Inharmonique)、《学术研究》、《外国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美学的钥匙》、《感性学发微》,译著有《黑格尔与黑格尔主义》、《美学》、《阿多诺:艺术、意识形态与美学理论》,主编出版“人文学丛书”3辑共35种;主编主笔《人文学概论》一部。
什么是文学?文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为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体会到法国和整个欧美后现代思潮特别是形式主义诗学的弊端,于是大声疾呼文学危殆,试图重归古典传统以拯救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文学呈现出的濒危处境。在《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托多罗夫追溯了“文学”这个概念在法语语境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历史,对文学的狭窄概念、中学的文学教育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文学的危机所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拢共130页,译序34页,再看译者简介,这老先生太想成名。160924.文学与美,与世界。
评分形式主义美学的忏悔录。
评分暂时抛开作者的思考,想想文学会否濒危。你会感觉到,无论你接受的是专注于作者的浪漫主义理论,还是偏爱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结构主义,或者你已经带上了虚无主义的视角忘记了自己的同类而只看得到可悲……这一切都取决于作为读者,没有你的参与,文学几乎不可能发生。而且当一部文学作品从一个文化和历史语境进入另一文化和历史语境时,它也会有新的意义。如瓦莱里引拉辛的“我留在荒凉的东方多么痛苦”说,路易十四时代的“东方”“荒凉”“痛苦”在浪漫主义时代却被注入了更多的意义。正是这样一种流动不居让文学会如结尾所说,这“跨时空的交流”不可穷尽。不管这发生在普通读者还是批评家身上,不管福楼拜乔治·桑的观点如何不同,从观察角度看,原来我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并不仅仅在于发现了作品的意义,而是一个去体验作品对我们做了什么的过程。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很棒,虽然很多人都说他们不喜欢甚至厌恶理论,但我似乎更接受理论很多,这本书的结尾是那样温和,普世的,竟然还抒情,像散文。((很多杰出的理论家是严肃的,然而那样的心灵也会呈现另一番美景的。 译序写的较差,没有触及对这本书的真正的批评。
评分本来觉得自己会喜欢,但好像在地铁上囫囵看完,只记得约翰·斯图亚特·密尔20岁抑郁症时偶然读到华兹华斯的诗集,被诗句唤醒得以感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我想只要曾经被文学这么拯救召唤过,文学就会长在心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