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排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简介】

奥尔加·格鲁辛(Olga Grushin) 俄裔美国作家,1971年生于莫斯科。她是史上第一个申请到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的俄国学生,苏联巨变后留在美国工作,曾担任卡特总统的口译。2006年,格鲁辛的第一部小说《苏哈诺夫的梦幻生活》一经问世便获奖无数,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各国,美国媒体只凭这本处女作就将其与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相提并论。其作品另有《四十个房间》。

【译者简介】

翁海贞 译著另有《若非此时,何时?》《讲故事的人》《美,始于怀念》《T. S. 斯比维特作品集》等。

出版者: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作者:[美] 奥尔加·格鲁辛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44
译者:翁海贞
出版时间:2016-8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077875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奥尔加·格鲁辛 
  • 小说 
  • 苏联 
  • 美国 
  • 极权主义 
  • 外国文学 
  • 文学 
  • 政治小说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编辑推荐】

◆“我们记忆中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

◆一个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一场摇摇欲坠的婚姻,一对几乎无话可说的母女,在这场漫长的排队中,他们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广受关注的俄裔美国青年作家奥尔加·格鲁辛首部中文译作,格鲁辛曾凭借首部小说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并入围都柏林文学奖、英国橙子小说奖等,被欧美媒体誉为“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本书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在压抑、贫瘠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独立报》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前苏联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事件。

大变化三十七周年纪念日那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条不同往常的路。这个选择让她毫无征兆地卷入了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而她渐渐发现,疏离自己的母亲、貌合神离的丈夫、青春叛逆的儿子也身陷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被这次排队打乱,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位流亡音乐家即将归国演出的传言。在这场跨越了冬春夏秋的排队中,人们自发维持秩序,重拾亲情,寻觅爱情,争吵,团结……但等在队伍前方的,到底是什么?

【媒体推荐】

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它像更早期的文学作品。格鲁辛关于夜空的重复段落让人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排队的社会机制让我们想到普拉东诺夫《地槽》中的群体动力学。少年时代就离开俄罗斯的格鲁辛有着非常优美、富于灵感的英语风格……这是一位极具天赋、前程远大的作家。

——艾莉芙‧巴图曼(Elif Batuman)《纽约时报书评》

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生存于其中的那个体制的轻视,这种同情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本动人的书。

——乔纳森·雅德利(Jonathan Yardley)《华盛顿邮报》

我不确定哪个成就更伟大,是格鲁辛描述后革命时代俄罗斯的骚动、失落和折磨人的日常生活的能力,还是她对自身风格的举轻若重。她笔下人物居住的城市或许压抑,但这场排队不会如此。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在《排队》中格鲁辛再次创造了一幅超现实的无常画卷……格鲁辛的笔调仿佛金属般质地,闪亮而精致。

——《金融时报》

奥尔加·格鲁辛有一种表达俄罗斯民族想象的天赋……她笔下的人物的梦想、渴望和幻觉犹如一首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

——《独立报》

格鲁辛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她位列美国顶级作者行列。

——美国知名文学网站Literary Kicks

与索尔仁尼琴和托尔斯泰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柯克斯评论》

绝对精彩……心醉神迷地推荐!

——《图书馆杂志》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文/罗四翎 1988年,一群研究苏联媒体的美国教授参观莫斯科国立大学,他们中的一位问其中一位17岁的苏联女大学生:“你是否有兴趣到美国学习?”这位学生回答说:“当然。” 随后,这位学生忘了这件事,和自己的同学在暴风雨的晚上,游荡在红场上背诵着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完全...  

评分

标题的话出自本书第318页。 说说情节结构安排。前松后紧。这里的“紧”指的是精彩程度,前面细致的心理和环境描写我不喜欢也不习惯,但是写得的确好。 我最迷恋的是本书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运用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的方法来写作的作品,而写作者恰...  

评分

阅读过程中时时有让人惊艳的部分,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细腻,那些关于时间空间感知的段落让人心有所触,但细节似乎多到让人有了繁赘感,有些段落轻盈如羽,而有些又有种滞重的流动感,某些情节走向过于戏剧化,以至于整个故事像一台演得稍稍有些过火的话剧。可以和巴恩斯的《时间...  

评分

文/张莉 你能想到,人们可以为一张音乐会的门票而排上一年的队吗?这是真的。1962年,著名作曲家伊戈尔·菲奥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接受苏联的邀请,回故国访问,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音乐会门票在演出前一年开售——在整整一年的排队等待中,有人终于如愿,有人则白白守候。...  

评分

文/罗四翎 1988年,一群研究苏联媒体的美国教授参观莫斯科国立大学,他们中的一位问其中一位17岁的苏联女大学生:“你是否有兴趣到美国学习?”这位学生回答说:“当然。” 随后,这位学生忘了这件事,和自己的同学在暴风雨的晚上,游荡在红场上背诵着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完全...  

用户评价

评分

#极权国家里一家人排队买音乐会门票的故事,情节并不出人意意料。全书大部分是描写,虽然塑造出的是一个冰冷压抑,极度单线条的集权世界,文笔还是堪称艳丽繁复,空气中每一个漂浮的尘埃都被反复描写,看到最后有点累。

评分

越读到后面越欲罢不能。有隔膜的一家四口,如何在漫长的排队中彼此理解和接纳。“大变化”之后,该如何面对生活?格鲁辛在书末的“史实记注”中说,本书借鉴了“苏联历史的三个不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的压制时期、赫鲁晓夫的解冻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70年代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

评分

等待何其折磨,但在等待中我們會有新的際遇。

评分

细腻绵长

评分

非常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