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犹太人,法国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之称。莫斯以其渊博的民族学知识和卓越的洞见能力,对人类学的交换、巫术、身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在前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我引用了莫斯在《礼物》中所引导出的交换价值来解释当下的一些关于送礼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礼物所具有的价值基础其实脱离不出莫斯在礼物中所概括的关于礼物的几个社会功能。毕竟莫斯在写作该论文时对中国传统社会下的礼物也曾做过调查,正如作...
评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进行了一种融贯中西的尝试:通过丰澹的征引,并举东西方文化的相近之处。且不论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得出严谨的学术结论,至少,就资料性而言,《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呈献给后世学人的珍贵礼物。关于礼物这个话题,他在对《毛诗正义》“木瓜”篇的考察中...
评分原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03期,作者汲喆(也是本书译者),本文转载自“社会学会社”公众号,转载有所简省。 一、涂尔干的“宗教问题” 1913年2月4日,爱弥尔·涂尔干参加了“法国哲学会”组织的一个小型辩论会,研讨的主题就是他出版还不到一年的社会学巨著——《宗教生活...
“我们的道德以及我们的生活本身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也都始终处在强制与自发参半的赠礼所形成的气氛之中。值得庆幸的是,还没有到一切都用买卖来考量的地步。如果某样东西真是有价值的,那么除了它的销售价值以外,它仍然具有一种情感价值。”观照中国的礼物交换,才更有趣。
评分重读一遍,中译本序言有点意思【列维-斯特劳斯是认为礼物即交换,这是一种社会结构的经济网络,礼物就是中介。而莫斯认为不管是给予、接受还是最后的回馈,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主体意志和动机,不能简单归约。前者重视的是功能性,后者则更在意主体的人格观念。】
评分马塞尔•莫斯是承接涂尔干与列维-施特劳斯所开启的“结构主义”之间最重要的过渡人物,但他的卓越才华却不仅仅局限在“过渡”,他是启发性的大师。莫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造性地揭示出一种关于“交换”的原初性社会事实,这迥异于先验的经济学理性人传统和功利人假设等,所以他的争议性就可想而知的,人绝对不是冷冰冰的理性人(至少不全是),关于人性,不存在“绝对”。 本书考察关于围绕着“互赠”的总体性社会事实,展开来说就是“给予——接受——回报”这三重义务,莫斯通过“竞技式的总体呈献”来加以展现这种义务,他围绕三个案例来加以说明:(1)西北美洲的夸富宴;(2)特罗布里恩的“库拉”圈;(3)毛利人的“通家”交换,背后的动因是精神性的,在给予出的“物”中,蕴含着给予者的生命、人格。
评分阅读《礼物》,为了分析礼物的多样性。这本书揭示了点赞的人类学本质。也许还有分享的本质。
评分全书一半都是注释,正文的流畅感被注释全部打碎,搞不懂为什么不能放到后面去,阅读体验很差。文字本身也略枯燥,对于非学术研究读者来说很多都是废话。作者的观点挺支离破碎的,看完前后的序言导读才回过味来。@核心思想是,作者希望通过对古式社会礼物行为的非市场性的研究来说明人类社会有过没那么自私自利的阶段,西方那种单向度的由原始社会契约到市场买卖到演变到当前功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只是一种模型而已。@作者还希望以此“托古改制”改良福利体系,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得到“赠礼”而不是羞辱性的施舍。@作者没有做过田野调查仅仅是在办公室做研究还挺让人惊讶的@夸富宴印象最深刻@涂尔干、莫斯到列维施特劳斯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