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1

我的奋斗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 av 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 tid for 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 Kamp),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读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获得德国《世界报》文学奖(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得主是村上春树)。另著有随笔集《在秋天》(Om høsten,2015年)。

译者简介

林后,生于成都,长在重庆,职大教师。1987年旅居挪威至今,从事双语教师多年,之后在奥斯陆人民大学任教十余年。现居家从事翻译和写作。已出版译作《挪威民间故事选》。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576
译者:林后
出版时间:2016-1
价格:6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76302
丛书系列:我的奋斗六部曲
图书标签:
  • 传记 
  •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 挪威 
  • 外国文学 
  • 挪威文学 
  • 小说 
  • 理想国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当代最受争议作家 令欧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震撼开篇

他是儿子、兄弟、朋友、爱人、父亲,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他讲述了寒冬、家人、新年、文学、音乐、酒精,还有死亡。

他是故事的主角和缔造者,书写的是生活本身。

“这是一场战争,不是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他的书 “有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本书是第一部,描写作者或这个名为“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人成长期间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并以父亲的突然去世贯串全书。开篇毫不避讳地描写肉体死亡过程,在大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后突然一转,克瑙斯高只是个在城里上学,早恋,喝酒抽烟,热爱音乐与写作,表面上与每个人并无二致的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原本就充满了无数的冲突与挣扎,即使死亡登场也无法缓解。

克瑙斯高自称用“一种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我的奋斗》虽然是自传,却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各国评论家、作家、读者热烈讨论,作者家人多次要求他停笔。

*克瑙斯高以“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真实到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欧美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等纷纷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

*《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作品。以前没有《我的奋斗》,现在有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巴黎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的每个瞬间,从豪饮到一根接一根抽烟。死亡人皆有之,作者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出版商周刊》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尤·奈斯博,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

——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克瑙斯高激情而坦率,不惧怕说出世人皆有的焦虑,也不担忧显露自己的天真或尴尬。极为生动、直白又感人。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书评人

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很难说有多少是真的,但完全不影响读者亲历其境的感觉。

——《都市报》

为什么要读全长3600页的挪威小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看了,所以你停不下来,而且也不想停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由叙述和回忆交织出的史诗。克瑙斯高从童年的灰烬与青年的余烬走出,用生命热力写就这部作品。

——《巴诺书评》

精致的细节,悲伤,诡异的美。它描述的家庭的分崩离析是我这几年来读过最有力量的写法。

——《卫报》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体。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他躺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桌子上,天空阴间多云,房间里是灰色的光线,窗户外的草地上一台锄草机在草坪上缓慢地兜着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里。殡葬职员先出去,为的是让我们和死者单独待一会儿,我们站在离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盯着那里。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像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因为无论我在家里付出了多少劳动,所有的房间里还是杂乱不堪、邋遢肮脏,我用我醒着的每分钟照管着的孩子,却比我见过的其他孩子更加执拗,有一度这里简直就是个疯人院,或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亲密和疏离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越是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候这种平衡就显得越重要。”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颠覆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印象,通篇肆意野性的笔法,无处不在的真实又无聊得可怕的细节,同时充斥着他疯狂的个人思考,一个人能借由文字将他的精神世界如此平铺直叙地展现出来,不能不让我觉得惊讶万分。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1:父亲的葬礼》...  

评分

评分

即便了解了这本《我的奋斗》与希特勒无关,一开始也是不理解为什么如此轰动,毕竟一个人口与朝阳区相当的国家的小语种自传小说,到底是哪里可以引发巨大讨论?大家真的对挪威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么感兴趣么。 看完后是有种想聊聊的冲动。作者克瑙斯高是挪威初试啼声的作家,在出...  

评分

“今天,爸爸死了。我努力去想它意味着什么,可更恼怒的是茶壶里的水还没有开”。 当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接到哥哥的电话时,他这样告诉自己。不情不愿地,为了筹备葬礼,他踏上了返乡之途。这一段旅程,暗暗地拉开了他追索意义的帷幕。 父亲将自己交付给无意义的堕落,因此...  

评分

刚买回来时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大部头的一本书,于是在书架搁置了将近一年,四天前终于从书架上取出撕掉封套开始阅读。开篇时说真的并没有多吸引我,甚至心里还有点发怵是否能将这本书读完。却在读到书的中间部分时渐入佳境,且越读越上瘾,四天读完了此书,并且合卷时有万分不舍...

用户评价

评分

无聊的生活被他写出了诗意,而在那些绵密悠长的琐碎之间,我听到自己的生命和作者不断碰撞的声音。

评分

我推荐可以心平气和看时间流逝的人慢慢咋摸这本书,我始终觉得北欧的孩子,生活的过于缓慢又太容易得到幸福,以至于他们要这么费力的从水面一般平静的生活里去找寻深意。但是魔幻现实的本国,人格塑造的过程要艰险的多。

评分

作者说这样写是文学自杀。。。很贴切。听说三、四、五卷因为受到太多外部压力,作者收敛(和善)了不少,第六卷回归本色

评分

很细致的描述,很真实的平庸,但有些地方很吸引人,让人忍不住仔细深究,很矛盾的感觉。

评分

没看完。给一个公号写的评语:朋友推荐说我和这个作者的写法相似,都是复制日常生活。就去找来看了看,其实当然不一样。它还是有很多闪回、剪接、跳跃之类的,不是一刀不剪的直线般的复制。不太喜欢这个标题,“我的奋斗”是别人用过的而且过于有名(当然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的“奋斗”中还是有点想法),“父亲的葬礼”这样的标题过于文学和平常。但还是挺好看的,令我想去了解挪威及北欧,只是从写作层面来说不够极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