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1919年出生于伊朗。幼年时在南非农场度过,家境贫困,十四岁因眼疾辍学,十五岁离家做保姆,后从事过接线员、速记员等工作。
曾两次结婚又离异。1949年离开南非,留下丈夫和两个孩子,携幼子移居英国追寻心目中的自由生活,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莱辛从此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充分理由。此后,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五十余部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曾如此评价:“多丽丝•莱辛既是文学史中的典范,也是当下文学创作的先锋。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莱辛代表作之一,获意大利Grinzane Cavour奖
应届毕业生票选当年最佳作品!
第五个孩子班的出生,打破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幸福梦。早产、貌丑的班天生蛮力,极具攻击性,甚至嗜血。无法忍受的父亲将班送进了所谓“疗养院”,在那里班受到监禁,遭遇不人道的对待。而自责不安的母亲又将“可怜的班”接回家中,致使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风波不断。通过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孩子,莱辛阐述邪恶的本质,残酷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向。
因为一直对儿童感兴趣,初次看到薄薄的一本灰色暗纸花纹的书时,就被它麻布的质感以及烫印的黑色金属般的字给吸引了。第五个孩子?会有什么样子的呢?像安徒生童话里面上帝赐予的安吉尔吗?哦,那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迷人的小家伙。 打开封面,莱辛的文字简练而平易,读起来如行...
评分 评分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政治倾向的测试,之前满心以为自己一定是右边的,没想到结果是一半一半。 看【第五个孩子】的时候,我忍不住老是想到这件事。 人,从生存的权利来看,是生而平等的吧。没有谁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那么畸形儿呢? 哦,可怜的班,他身上带着罕见...
评分从故事的开端,我们就已被告知,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大卫和海蕊是社会中的异类,他们保守,死板。两个类似的孤独灵魂彼此吸引,并无比热衷于生育孩子,铸造一个十分温馨热闹充满爱的家庭。 结婚后的几年也的确如他们所愿,四个孩子美丽乖巧,每一次家庭聚会都让他们乐享其中,渐渐...
伟大的母亲,会接纳怀孕生产的一切可能,基于母性,纵然是怀了一个怪胎,也不会违背人性,去纵容自己追求所谓快乐,她深知,如若快乐之上压了一块石头,快乐是毫无弹性的。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海蕊这样,会对弃婴产生不安,但多丽丝莱辛把问题抛出来了,并逼每一个读者审视自己的决定。逼你面对,再逼你回答,让快乐和不快乐变成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而伦理则是一把摩达克利斯之剑,叫你付出代价。不得不说,发出人性警示的女作家是很少的,至少文风相似的门罗不曾做到这一点。也许莱辛甚至在叙事上会顺畅一些。但我更喜欢门罗,用一整本书的份量去抛一个伦理问题,你不仅会感到沉重,更有甚之,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没人敢去回答,如若自己不是当局者。也会让读者别扭,不愉快,起码门罗不会让人不愉快。一己之见。
评分有点像橡皮头
评分轻描淡写对敏感的读者来说从来不是件好事。居然对这么本书产生共鸣。前阵子对猫的心理简直和海蕊对第五个孩子一样。所以我更关心谁说海蕊是块当母亲的料,谁说孩子是正常的,海蕊为什么觉得自己被当成了罪犯,为什么又冷漠又愧疚。人性不是独立的,它因互相作用而复杂。
评分异类的到来导致家庭分崩离析。从维持表面和谐到逃离,亲人与亲人之间冷漠疏离,海蕊活在困惑犹豫中,孤独痛苦,就像她返祖的班。爱的丢失,人类集体异化。
评分读了四分之一,才发现自己以前读过这本书。感觉有些猎奇,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指向何在。但前面的节奏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