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 年生于纽约,1948 年病逝。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 《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本书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这里并不想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本文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她只凭借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Classics are meant to be read. Although reading is a very subjective matter in its essence, it is always safer to go with classics--at least, that would earn you some reputation over the dinner table. Japan has a fascinating culture and we Chinese take sp...
评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了解日本,肯定就会有人推荐《菊与刀》,并且他还说不定会绘声绘色的说,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解读,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连日本人都认可的大作。据说要了解日本,这本书不可不读。所谓一手持菊,一手握剑的形象也被中国很多作者所热切...
想起一个故事:中国人讲求入土为安,而一个非洲部落却要将亲人的尸体吃掉,因为他们认为亲人的身体会和自己的身体融合,永远陪伴自己。 世界就是这样奇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故事去生活相处,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们有我们的观念,没有谁对谁错,能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有不平凡的生命力的。 但是距离越来越近,故事似乎就开始了对错之分,想要在世界内保留不同文化还固守一套准则,现在看来还越发困难,就像上世纪的那场战争,我们收到了伤害,我们希望对方认错,但是在他们看来,那只不过他们漫漫历史上的一次尝试,尝试错了,就放弃那条路,重新找一个秩序去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仅此而已,我们隔空喊吼,他们不理不睬,文化的悬殊,比日本海还要大。 不过不能不说,有些地方作者还是太过绝对,一个民族的性情复杂多样,也难以概括
评分谦逊守礼的表面,残暴扭曲的本性
评分2018.4.6-4.15 认真做笔记看的第一本书,很薄,个别章节叙述的有些繁琐。对于了解过去的日本人和看日本背景的书,看日本相关的电影有一些帮助。没有鼓吹的那么神奇。读一读也无妨。日本人好像生来带着愧疚,带着隐忍,儿童教育的快速转变,也对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吧。
评分不喜欢这种意识流写法,而且也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只是说了菊花盆景上的小铁丝和刀的去锈)。但对日本人的分析还是很鞭辟入里的(如义务、情义、锱铢必较),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天朝民族的影子(如孝道)。总体说东方的人生哲学还是实用主义式的,解决的不是“死”、而是“活”的问题(以生量死,而非向死而生),所以现实和理想总有点“形婚”的架势,现实是拉拉,理想还不举。以前老听说日本受老陀影响很深,现在想想影响他们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吧。
评分通过美国视角来观察日本的一本人类学作品,更多地从日本人的处事原则入手分析日本人的行为特征。菊花与武士刀是完全对立的意象,然而这两种事物所代表的态度(审美、享乐、艺术;易怒、残忍、严苛)却能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奇妙地融合。本尼迪克特指出,这与其严格的社会等级和对待孩童教育的微妙手段是分不开的。作为建立在耻感基础上的文化,日本的公众眼光对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因而个人感总是小于集体感。当代日本虽然距昔日已有了极大的改变,而其性格中的一些因素无疑还是与过去的民族余留紧密相连。对待异文化,她诠释了人类学学者应有的态度:用他者的角度观察他者,而非以自己文化的立场居高临下打量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