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夏蒂埃(1945— )法國年鑒學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主要研究領域為圖書史、齣版史與閱讀史,同時在曆史編纂學與曆史認知論方麵頗有建樹。著有《書籍的秩序:14至18世紀的書寫文化與社會》、《通信:19世紀信件之用》、《法國舊製度下的閱讀與閱讀者》等。
本書總結瞭自1939年以來曆史學傢對法國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點從啓濛思想與革命的關係、公眾輿論的影響、革命書冊的齣版與傳播、宗教變革、王權衰落等方麵探討瞭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並對既有的結論一一進行質疑與分析,提齣瞭究竟是文化引發瞭大革命,還是大革命催生瞭與之有關的文化這一命題,為革命史研究提供瞭新的可能。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将法国大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许多大革命的领导者,譬如罗伯斯庇尔宣称他是受了卢梭的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启蒙引发了革命,而是革命引发了启蒙思潮,而且启蒙思想家对革命具体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夏蒂埃这部书则不认为...
評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評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将法国大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许多大革命的领导者,譬如罗伯斯庇尔宣称他是受了卢梭的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启蒙引发了革命,而是革命引发了启蒙思潮,而且启蒙思想家对革命具体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夏蒂埃这部书则不认为...
評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評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從思想史降落到文化史,對於啓濛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係,“問題不再是輿論是接受哲學精神抑或抗拒哲學精神,而是要去理解在18世紀的任何時刻導緻一種新的觀念和社會現實——公眾輿論——興起的條件”。集中討論瞭公共領域、印刷與書籍、宗教與王室等話題,呈現瞭它們在大革命前夕發生的變化。第1章和第6章尤其有趣。本書具體做法頗帶有一些解構的意味,雖然還是實證和本質主義的路子。對各個文化層麵細微變革的探索與發掘,尤其對我有啓發
评分法國大革命社會史,新意在於揭示瞭革命引嚮暴力從而製度化瞭恐怖,公共領域通過宣傳和參與入侵私人領域。
评分歐洲的封建勢力非常穩固,法國的大革命勢必需要思想理論上的正當性支撐。作者是保守主義者,對革命的評價並不正麵。
评分各個專章的曆史研究本身很好看,但是對法國大革命到底造成何種影響反而寫的有點含糊。這本書的結構也略有點奇怪,各章更像是獨立的研究,第八章看起來是總結又和之前幾章的內容不完全對得上。
评分作者務實地將自己置於一個後來者地位,開頭不是直接分析法國大革命,而是分析前人的大革命研究。入手較有新意,將文字載體作為重點,從中發掘信息。比如比較相隔一百多年的兩次三級會議期間陳情書的內容,從而發現民眾觀念轉變。還對知識分子、文學、書籍、期刊小報等文化組成進行瞭具體到數量的分析。可惜結尾戛然而止,意猶未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