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11月28日在維也納齣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奧地利薩爾茨堡,1934年遷居英國,1940年獲得英國國籍,隨後在巴黎、紐約、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迴演講。1941年到達巴西裏約熱內盧,後移居巴西度假勝地彼得羅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該地和妻子一同自盡。
茨威格早年作為一個翻譯傢和詩人開始其文學生涯,翻譯法語詩人艾米爾·維爾哈倫等人的詩作,1901年齣版自己第一本詩集《銀弦集》。他創作的小說和撰寫的人物傳記以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膾炙人口,在讀者中保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在他身後齣版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是世人瞭解歐洲文化的經典名著。
我幾個月來像走投無路似的進行自我保護……我選擇瞭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作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夾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恰似我們今天被夾在各種對立的政治運動中一樣。他處境艱難,但並不孤立……這給瞭我些許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緻赫爾曼·黑塞
但願我能在這裏簡明扼要地說清楚:是什麼使我們覺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謨——這位被忘卻瞭的偉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彌足珍貴,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為一位猶太裔作傢,其作品在1933年納粹上颱即遭禁,其在薩爾茨堡的寓所被無端搜查,以緻他不得不流亡國外,本書即是完成於顛沛流離之中。身處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著對鹿特丹的伊拉斯謨,這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而僅僅在道義上保持瞭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畫,將這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輝煌與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動地呈現於讀者麵前。
像伊拉斯莫这样自由,平和,独立的大儒历朝历代都有,古代的孔子,现代的胡适,只是他们在当世只能以文名,而无干预乎当朝,适之先生的大使工作许是个小例外。大众更易被路德这样激情,雄魄的英雄所激动,以暴制暴,周而复始。但欧洲已经走出这样的怪圈,愈发认识到伊拉斯莫的...
評分 評分沿着上个月群星和蒙田里流露的人文主义主题选了这本,名字看着挺懵圈的。正如作者说的,世界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名字,如今已经不为人所知,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作者茨威格却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救星,人们常常会趋于靠近和接受与自己相贯通的思想吧。 这个主张和平,反...
評分 評分Erasmus的睏境在茨維格筆下動人心扉。這些人文主義者創造瞭人文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從此創造瞭人文主義者的睏境,這種睏境甚至在他生前就被傳承,成為壯如牛的路德的睏境。今天從他的故事裏又可以看到誰的影子?周作人對日常生活的貪戀,或者魯迅左右被攻擊的無奈?/茨維格對故事和細節其實不感興趣,譯者填補年錶和大事記,功德無量。如果大事記中能加上傳主的主要經曆作為對照的標誌,就更完美瞭。
评分怒贊茨威格,怒贊伊拉斯謨,怒贊舒昌善先生。舒先生辛苦,譯書如此用心,簡直讓人感動,年譜和注釋太棒瞭。
评分茨維格傳記看傷瞭…
评分中世紀並非是不尊重知識的時代,相反,文藝復興以降宗教改革前夜是巨人齣現的時代也是巨人得到崇高評價和空前尊重的時代。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以他卓絕的天分和辛勤的勞作得到瞭全歐洲自庶民以至王侯的崇敬,其中固然有伊拉斯謨善於周鏇、巧於辭令之因素,然而人民群眾對於知識分子天然的欽佩與親近卻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私生子的身分、逃離教會掌控的罪愆能被完全赦宥,藉正本清源之名行思想啟濛之實的著作大行於世⋯這絕不是最壞的時代。相較近世的巨匠大師如陳寅恪錢默存者,骨鯁傲立有過之無不及,卻難免為當世腐儒巷陌論客所譏,世亦何其衰也。正因此輩人文主義者難以謙恭垂範,躬身教人,從此也拉開瞭「知識分子」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同時,他們在將未來藍圖設計地完滿無缺的同時抹殺瞭其可行性。從理想國到烏托邦,歷史似乎並沒有如何前進
评分年譜是特點。不過茨威格的闡釋總是超過傳主本人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