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莱特(Colette,1873—1954),法国著名女作家,同时也是记者、演员、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其小说代表作主要有“克洛蒂娜”系列等,她还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如《花事》、《茜多》、《动物对话》等。1945年,她当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949年当选为委员会主席。1954年科莱特在巴黎去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译者黄荭,1973年生,浙江乐清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著有《杜拉斯和亚洲》(法国,ANRT,2007)、《经过》(黄山书社,2009)、《闲来翻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转身,相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杜拉斯的小音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主编《圣艾克絮佩里作品》全集,主要译作有《梦》、《外面的世界II》、《玫瑰的回忆》、《小王子》、《人类的大地》、《花事》、《然而》、《解读杜拉斯》、《爱如何降临》、《对面的疯子》、《战斗的海狸》、《鳄鱼的黄眼睛》、《萨冈之恋》、《星期天》、《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乌龟的华尔兹》、《岁月的力量》、《薛定谔之猫》、《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24篇精致文字,25幅精美手工贴图。花与文,情与人,无关风月……
☆《花事》是法国著名作家科莱特的文艺随笔集,一篇文字描绘一种花,并配以精美手绘贴图。
☆著名青年翻译家黄荭以优美的译笔生动再现科莱特如花的文字。
1947 年,瑞士出版商梅尔莫提议定期送一束不同的花给科莱特;作为交换,科莱特要以如花文字细细描绘众花。于是,有了《花事》,有了这一段徜徉于花丛中的文字。花开花落,世事流转。一种花,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段人事的记忆。写《花事》时,科莱特已近迟暮,却无繁华落、花事了的柔弱,她倔强地翩跹出与众不同的诗意,以不经意的细节瞬间击中你的感觉。
《花事》:唯有美和爱不可辜负 艾英 《花事》封面为淡黄色底色,一团叶子暗纹,一朵黄玫瑰剪影,简洁,素雅。每篇文章前有一幅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的西洋插画,用藏书票形式手工粘贴于书页,颇见心思,让爱书也爱花的我心生欢喜。字里行间浸润香气,闪烁明亮色彩,文字轻盈而跳...
评分一个书商定期送一束花给现代女作家柯莱特,然后请她回报一篇关于一种花的文,最终形成了这本《花事》。以花换文,这书商也有点狡猾吧,但真的好有趣!如果你愿意定期送我一物,我也愿意回报一文,相反也可以哈。 虽然柯莱特的私生活颇受争议,尽管她这些文的内...
评分感冒得有点昏沉混沌的周末,读了科莱特的《花事》,还有译者黄荭的曾经花语。 那些我知道,或不知道的花儿,以及那些与花儿相关或不相关的心情,可以这样被描写和表达:花可以仅仅是花,孤独而静默地绽放着不自觉的美丽;花不只是花,那是幸福、哀伤或等待、希冀……的隐喻。 ...
评分之前看“闲敲棋子落灯花”,总觉得落的的不是“灯花”,而是有花真的落下的,两只手指把黑子放下的一刻,窗外有一苞大的花,如玉兰或是马蹄莲那样的身形,“噗”的一声落下来。 我对《花事》这本书的迷恋,三分因为花,三分因为书,还有几分因为它给我的浮想连连。 看法国女人...
评分看了一眼就从图书馆捧回家了。 续借了一个月,快到期了还是不舍得还。 实在是喜欢。 喜欢这样干干净净的封面。 喜欢每一页花的插图。一笔一划,精致素雅。 喜欢这样的纸张,摸上去是细腻的触感。 看着那些用陌生文字写就的花名,突然就有学法语的冲动。 读了书后的简介,可以...
特别像在翻阅她心上的褶皱。
评分这本书放在购书单里若干年了,终于读了她,其实科莱特的形象对于我一直是塔图那个电影里的老奶奶·········想象与现实永远差距很大
评分科莱特的一本书,据说是女助手每天送给她一束花,让她给每一束花写一个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中的插画都极其精美,这本书里所有图片,都是手工帖起的,光是这些彩图的装帧费,其实倒也值了书钱。吸引萤火虫的幸运草,呼吸芍药的金龟子气味,让金刚鹦鹉吃光罂粟,把红色山茶插入乌黑的发尾,冬天寒冰下的玫瑰,是银莲花的干枯眼睛都让人无限遐想。后记触动到我:法语里偏爱某个人,会说,对ta有一个弱点。
评分其实读过旧版,老师的译后记还回荡在耳边。但是新版实在是美翻了,还有插图什么的,很期待哦!
评分爱最后一篇后记爱得要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