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 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 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
“靖难之役”标志着明史中第一次异常的皇权交接,因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程度可位列明案之首。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一场历时四年的南北内战,死亡人数已不可考,但从朱棣胜利后对于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反对派灭绝人性的杀戮来看,这场皇权斗争的残酷性便...
评分“靖难之役”标志着明史中第一次异常的皇权交接,因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程度可位列明案之首。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一场历时四年的南北内战,死亡人数已不可考,但从朱棣胜利后对于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反对派灭绝人性的杀戮来看,这场皇权斗争的残酷性便...
评分朱元璋在建国立制时,思考的第一出发点即是如何维护世世代代的皇权不受侵犯。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影响皇权的因素基本有如下5点:其一,宰相专权,这个在上一篇当中已进行过介绍;其二,后宫专权;其三,宦官专权;其四,外戚专权;其五,兵将专权。本篇主要想讨论下第...
评分如果将洪武、建文、永乐、宣德这四代君主对于藩王的处理方法串联起来(因宣德帝只在位9个月,所以暂且忽略),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亲亲”到“抑亲”。作为开国君主,朱元璋为了防止异姓人篡夺政权,在中后期对武将进行了大清洗,而对藩王采取了“亲亲”...
评分洪武13年,朱元璋因胡蓝大案而被彻底激怒,自此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分理天下庶务,相权实际由皇帝一人独揽。如篇2和篇5所说,名义上的相权被取消,但实质上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因政务繁重、精力有限,皇帝总不可能一人独自决断,因而在取消丞相后身边还是...
谈史最忌讳观点不中立,夹带私货,过于直白联系当下,影响观者的联想力。虽然本是讲稿所编,朱先生言下照顾近世,观点时有偏颇,颇损本书之意
评分错漏百出,真犹豫要不要读下去
评分饭桌上吹牛的水准吧
评分由于老先生身份的特殊性,此书多突出权力斗争之残酷,又夹带许多对近现代史事的点评,至于得当与否,见仁见智。对朱元璋颇多同情,谓其布衣情结最为难得,又常哀叹皇二代官二代之败家,结合建国以来时事,其意指不言而喻。
评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容讲述明代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既追源溯流,详细介绍明代各项政治制度的形成渊源和历史脉络,又谈史论今,分析这些制度对于当代政治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得失。作者对于历史的不俗通透力和广阔纵横的视野让人叹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