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因顿•米斯特里(Rohinton Mistry),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1952年生于印度,后迁居加拿大。他曾两次获哈特基金会文学奖,2012年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诺伊施塔特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漫漫长路》(Such A Long Journey)、《微 妙的平衡》和《家事》(Family Matters)等。《漫漫长路》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联邦作家奖,并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微妙的平衡》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等诸多奖项,亦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家事》也收获了各界好评。
本书是当代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罗因顿·米斯特里的小说作品。小说以1975年混乱而充满压迫的印度为背景。一个拒绝再嫁、艰苦谋生的美丽寡妇,一个无法融入城市大学生活的山区少年,一对在种姓冲突的灭门惨案中幸存下来的伯侄,四个人聚到同一个屋檐之下。从猜疑,到磨合,他们在令人喘不过气的窘迫困苦下产生了家人般的情感。然而每当生命才刚透出些许光明,错误的选择、无情的命运、可怕的事情一再接踵而来。有时候能活着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小说通过四个主人公和他们周围的人的经历,串起了印度数十年的风云变幻,写出了大时代背景中小人物艰苦求生的辛酸历程和他们乐观的生命态度。本书曾经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等,并入围布克奖、IMPAC都柏林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等,《每日电讯报》评选的“十大亚洲小说”中本书位列第二位,仅次于《红楼梦》。
之前查资料,发现很多人把这本书的英文版加入了关于《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的豆列。《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我也是看过的,可是我完全不记得那里面提到了这本书。后来我又翻了一遍读书会那本书,专门找关于这本书的段落,发现只有一句。在中文版94页末尾有这么一段: 有些作者毫不...
评分文/橘川 (刊于《世界博览》,2015第13期) 小的时候读余华的《活着》,几次哽咽,对着书页充满疑惑: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是否真的有“无限”的承受能力?当生命中的一切被剥夺而去,唯剩“活着”这个纯粹的本质,人竟然还能发出一种戏谑的笑声,在我看来是伟大而又悲壮的。“...
评分文/橘川 (刊于《世界博览》,2015第13期) 小的时候读余华的《活着》,几次哽咽,对着书页充满疑惑: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是否真的有“无限”的承受能力?当生命中的一切被剥夺而去,唯剩“活着”这个纯粹的本质,人竟然还能发出一种戏谑的笑声,在我看来是伟大而又悲壮的。“...
评分文/橘川 (刊于《世界博览》,2015第13期) 小的时候读余华的《活着》,几次哽咽,对着书页充满疑惑: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是否真的有“无限”的承受能力?当生命中的一切被剥夺而去,唯剩“活着”这个纯粹的本质,人竟然还能发出一种戏谑的笑声,在我看来是伟大而又悲壮的。“...
评分从马耐克火车上偶遇伊什瓦和阿姆开始,这个种植在近似荒诞地狱一般的印度故事,展现出它遥远而且庞大的面貌。我不太知道现在的印度和书里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有多大的差别,毕竟现在的印度总统莫迪,他战胜的对手就是当时印度的女主人英迪拉甘地的孙子,尼赫鲁-甘地王朝的“小王...
两月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六十二万字…很少看这么长的故事。 印度版《活着》?比 活着 还惨吧。从头到尾密密麻麻,一点儿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人留。
评分第216页第9行有一个错字,贾写成了架,难道是拼音输入的?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推荐。暂时抛却书中印度的种种荒诞悲剧不提,感悟到人生一个无奈的法则,那就是失去才是永恒,我们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微妙的平衡。
评分第216页第9行有一个错字,贾写成了架,难道是拼音输入的?
评分绝望与希望之间微妙的平衡,细节丰富,四个主人公身上几乎承担了印度近代史所有的荒诞,在喜剧和悲剧之间,在紧急状态时期到两次暗杀之间,铺陈开孟买的人生百态和国家的可怕轮回,生命的艰难和人性的尊严,摧毁掉人也重塑了人,也让自由的代价变得如此不能承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