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华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2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2
价格:3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0214657
丛书系列:新经典文库:余华作品
图书标签:
  • 余华
  • 随笔
  • 杂文
  • 散文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
  • 文学
  • 社会现实
  • 阶层差距
  • 人性思考
  • 当代中国
  • 生活困境
  • 心理剖析
  • 社会观察
  • 个体命运
  • 时代反思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

·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目录信息

一个记忆回来了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哀悼日
奥运会与比尔• 盖茨之杠杆
最安静的夏天
七天日记
录像带电影
给塞缪尔• 费舍尔讲故事
一九八七年《收获》第五期
巴金很好地走了
我的文学白日梦
荒诞是什么
飞翔和变形
生与死,死而复生
奥克斯福的威廉• 福克纳
西格弗里德• 伦茨的《德语课》
我的阿尔维德• 法尔克式的生活
伊恩• 麦克尤恩后遗症
两位学者的肖像
罗伯特• 凡德• 休斯特在中国摁下的快门
我们的安魂曲
一个作家的力量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仲马的两部巨著
关键词:日常生活
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笔记
篮球场上踢足球
南非笔记
英格兰球迷
埃及笔记
迈阿密&达拉斯笔记
纽约笔记
非洲
酒故事
儿子的固执
写给儿子的信
……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余华的“从头开始” ——从余华新作《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谈起 徐青斫 2015年年初,余华发布了自己“十年来的首部杂文集”。书的封面是灯火通明的都市夜景,而腰封则是...  

评分

对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集子,我首先纳罕的是选目标准的问题,其不讲究(抑或讲究?)一言以蔽之,“捡到筐里都是菜”是也。余华之为作者,其自信(自恋?)已到了相当的程度,一本二百余页的书,仅看球(足球、篮球)笔记和游历各国散记即占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眼就被封面上那道撕裂的纸纹拉了过去,灯红酒绿与薄灰惨淡的割裂,“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书名稳稳当当地扣在裂纹一侧,一字一字落地有声。这种味道突然让我想起前几年那本《第七天》,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死后的世界里,走在荒诞与现实的咬合中,这本的锋...  

评分

对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集子,我首先纳罕的是选目标准的问题,其不讲究(抑或讲究?)一言以蔽之,“捡到筐里都是菜”是也。余华之为作者,其自信(自恋?)已到了相当的程度,一本二百余页的书,仅看球(足球、篮球)笔记和游历各国散记即占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  

评分

余华的这本新书,是十年来的首部杂文集。 ”差距“这个意象不只出现在某一篇文章里。书里他写了社会、国家的差距,也写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差距。他还谈了”荒诞“,谈文学作品中想象力和洞察力的重要性。 他否认自己是”荒诞派作家“,也不以任何派别自居,但看他品评文学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现在的余华感觉就像在咀嚼社会上的渣滓,然后将更加陈旧的渣滓吐给读者——无意义且毫无讽刺感的文字,没有余味,只有空虚和无病呻吟的焦躁感,从《活着》、《卖血记》再到《第七天》、《我们》,余华的作家历程正从顶级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家转变为下等通俗文学作家,为之惋惜。

评分

冲着标题读的,但是其实里面的随笔和书名没什么关系,好像只有一篇讲到了社会差异,大部分杂文就像在写周记,问题都是点到就止了。亮点是谈到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力与洞察力的部分,有学到一些东西,以及几篇还有些共鸣的读书感。

评分

现在的余华感觉就像在咀嚼社会上的渣滓,然后将更加陈旧的渣滓吐给读者——无意义且毫无讽刺感的文字,没有余味,只有空虚和无病呻吟的焦躁感,从《活着》、《卖血记》再到《第七天》、《我们》,余华的作家历程正从顶级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家转变为下等通俗文学作家,为之惋惜。

评分

封面的确印证了这巨大的差距,文章参差不齐,跟余华的小说比起来,实在过于逊色。不过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我知道余华都读了些什么,我可以参考着读些什么。有一点说得对,大仲马的的确确是非常棒的外国文学的入门小说。可读性极强,应该说,是让我拿到手开始读便最停不下来的小说。

评分

余华自己也“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尤其是想到《第七天》和这本书。余华十年磨一剑,结果磨出把木剑,既不锋利,也不独特,更不好看。论小说,叶兆言可能比不过余华,但论随笔,在余华和叶兆言之间,隔了十几个苏童。好些事情、感受,会让很多读者感觉熟悉、亲切,但是余华说得太差,不如自己回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