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敔,祖籍四川,生长于云南,一个有四分之一羌族血统的汉人。生性贪玩,以游走异乡为人生目标,用识得的几个汉字写些旅途见闻,因此误入图书编辑行列,也参与过一些旅游指南图书的编写与出版。年过四十,再遭人生大变故,提笔记录日常过往,以抒发个人情感,纾解内心压力。从此改弦易帜,加入朝不保夕的自由职业队伍。
十四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女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陪伴身患绝症的母亲,并记录下她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本书不仅仅是病中生活实录,更是通过亲人病危这个特殊时期,深刻反思了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与矛盾,控制与挣脱,以及家乡与他乡这个永恒的话题,足以引起两代中国人的共鸣与反思。书里有两代人的爱与痛,两代人的坚守与逃离,两代人的反抗和叛逆,更有一辈子的守候与不离不弃。
书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那个忍辱负重,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光辉无私的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善良正直,但聪明自私、控制欲强、有血有肉的母亲,以为只有自己给对方的才是爱与关怀,以为只有自己才最宽容,却永远不知道,其实自己才给了对方最大的束缚与伤害。外表再坚强独立的母亲,内心也是弱小的,是需要被关爱的,因此才会向子女索取更多情感上的依赖。
和母亲一样,女儿也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希望能向母亲证明,没有她的庇护,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能骄傲地生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心力交瘁,但她一边苦恼,一边仍在尽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
再伟大的人,在父亲、母亲、女儿、儿子这些身份前,都只是普通平凡的个体,都会有结结实实的,相伴一生的爱与痛。
看书名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我们的文学向来如此,写到“母亲”这个形象的时候,都不会太轻松,何况,还有“疼痛”这样的字眼呢?这是一个断句不明的标题,是“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还是“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 从2011年年末,“我”从北京回到南方,到2012...
评分 评分我和我母亲 的疼痛 赵敔 我和 我母亲的疼痛 赵敔 作者祖籍四川 生长于云南 曾经是图书编辑 现在是自由职业者。 这本书用日记的形式 从2011年12月3日记到2012年5月8日 母亲的临终。在这个过程里 作为独生女的作者从北京回来陪伴母亲最后的岁月 被母亲身体的疼痛 以及双方...
评分看书名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我们的文学向来如此,写到“母亲”这个形象的时候,都不会太轻松,何况,还有“疼痛”这样的字眼呢?这是一个断句不明的标题,是“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还是“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 从2011年年末,“我”从北京回到南方,到2012...
评分竟然是在贝贝离开后阅读的第一本书。书中形容的痛,都曾经历在我母亲的身上。那么熟悉又无能为力。需要正视,用爱去陪伴。
评分小说描写的很多细节都感同身受,例如“天下的母女都喜欢亲昵,我却不愿与母亲有肌肤之亲”。那隔阂甚至是时不时冒出来的恨让作者只能做到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若是她再可以选择一次,还会是这样的过程与结局吧。
评分說實話,如果作者不寫明自己年過不惑,我會認為是二十多歲。
评分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母亲的疼痛,但可以感同身受的是作为多年肿瘤病患家属的一个儿女走过的路上的日与夜、光与雾。书中的女儿直至母亲离世,都未曾能有一场母女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们在人间行走坐卧,何尝不是如此。
评分小说描写的很多细节都感同身受,例如“天下的母女都喜欢亲昵,我却不愿与母亲有肌肤之亲”。那隔阂甚至是时不时冒出来的恨让作者只能做到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若是她再可以选择一次,还会是这样的过程与结局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