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篇上 新詩的語言基石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論20世紀中國新詩語言
論歌謠作為新詩自我建構的資源:譜係、形態、難題
內在鏇律:20世紀自由體新詩格律的實質
新詩音韻的探測:朗誦的功能與意義
對“古典”的挪用、轉化與重置——論當代颱灣新詩語言的構造
◆內篇下 走嚮存在之思
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探究馮至《十四行集》的意蘊
論穆旦的“新的抒情”與“中國性”
內在轉換:鄭敏詩思與詩學言路的共同性
“獨自成俑”的詩與人——論梁小斌詩歌的取嚮
聆聽的眼——論宋琳詩歌中的看與聽
尋找話語的森林——論硃硃詩歌中的詞與物
存在的幾副麵孔——析臧棣的《入梅叢書》
◆外篇 雜語共生與未竟轉型
雜語共生與未竟的轉型:90年代詩歌
導引、偏移與形塑:理論的效應及其局限
從邊緣齣發:1990年代以來的新詩研究
重啓現代解詩學的本質論維度——評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非詩意”的詩史及其書寫——評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