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衰落》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的欧洲文化史,阐述了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变化,展示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等方面。
《中世纪的衰落》的结论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衰落》为引进公版书。作者赫伊津哈(1872-1945)为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
《中世纪的衰落》(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原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译为《中世纪的衰落》)是赫伊津哈的代表作,其影响经久不衰,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研究的是十四、十五世纪的历史,研究的是中世纪文明的结束阶段。作者正是本着上述观点,试图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所处时代,亦即试图从它与当时时代生活的联系中来理解。而现实已经证实,那个时代文明的种种形式中所共有的一点,就是它们均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更甚于它们与正孕育的未来的联系。因此,那个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单对艺术家应如此,对神学家、诗人、史学家、君王和政治家也是如此,都应被当做是对过去的完善与终结,而非新文化的前奏。
许多人说不喜欢历史,怕更多是正统的历史作品造成的,特别是中国历史,不是通就是国别、断代,哪怕是人物传记或者地方志,也与正史一样,抱着非大事不记的原则,同时又要引申出什么意义,所以显得千篇一律,这点在二十四史中特别明显,看得都要睡着了。 当然西方历史开始时也大...
评分中美本,只看了13页 几处比较大的问题如下(1、2下方附《中世纪的秋天》相应部分对比) 1、“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原文: “During the Burgundian terror in Paris in 1411, one of the victims, Messire Mansart du Bois, being requested by the hangman, accordi...
评分一提起中世纪,哪怕是我等对于西方历史并不了解的学渣,脑海中也会闪过几个关键词:基督、教条主义、哥特,etc.etc.主体色调:暗黑系。那么这样的一个时代,衰落倒是成了件“好事”。 不知道作为一名语言学家,看到自己的著作被转译成不同的文字后,会不会感到失真的怅然。书...
评分《中世纪的衰落》是著名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的著作。原著是荷兰语,有两个中译本,分别译自两本不同的英译本。第一本是1997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世纪的衰落》,译自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这本书由赫伊津哈的同事和朋友弗里兹•霍普曼翻译,但是在翻译中...
评分EXP3。“被生动的想象力、天真的唯心主义和强烈的感情所支配的衰落的中世纪,它的思想易于相信每一个涌现到脑海中的想法。一种观念一旦获得一个名字和一种形式,其真理性就足以确定,它就溜进宗教形象的体系当中分享其可靠性。” 重视“激情”“感觉”的思路非常对我的口味,怪不得是一本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的书啊~阅读过程中,中西比较下的同异是另一个强烈的感受,真的应该“以世界为范围”,多看看这些陌生的经验。
评分“生活如此复杂,混合着血腥与玫瑰” 历史和现实一样复杂,当代人面临的困境,前人也同样经历过。 越来越坚信前者,并走在坚信后者的道路上! 现代以前,是英雄和贤哲的历史,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权力(统治,书写和经济),而且这更是时代的需求,需要英雄和贤哲带给受苦的人们以希望和努力的方向,正如现代社会的人们以追求民主和平等为理想。
评分近期看的翻译得最流畅的书之一。
评分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像的形式。在十五世纪,陈旧的骑士传奇已由诗歌转至冗长的散文来重新铸炼。这种不押韵的是幻想力普遍迟钝的另一信号,同时它也标志着一般文学概念的重要拓展。文学和艺术的想象力都由寓言领入了死胡同,心灵已惯于把呈现心中的寓言性观念简单地转换成图画再现。
评分法兰西和尼德兰。这一次觉得能看进去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