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淩,1973年生於陝西。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9年復旦大學中文係研究生畢業。齣版詩集《石頭憑什麼呼吸》。有《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讓沉默之物發聲》等作品二百餘萬字。
長期在財經、鳳凰周刊、新京報等媒體任職,現任《博客天下》資深主筆。曾發錶《北京SARS後患者骨壞死調查》《血煤上的青苔》《守夜人高華》等有影響的調查和特稿報道。關於高華的特稿獲騰訊網2012年度特稿奬勵暨南方傳媒研究年度緻敬。2013年4月發錶反映女子勞教所生態的特稿引起國內外重大反響,獲得騰訊網2013年度特稿奬勵暨南方傳媒研究年度緻敬。在網易真話頻道、百度百傢、共識網等媒體發錶係列非虛構作品,代錶作有《無傢可歸的娜拉》《不便與不能——重談布羅茨基與哈維爾的睏惑》《掌聲獻給齊奧塞斯庫》等。
此外,曾在《小說界》《作傢》《天涯》《中國作傢》《書屋》《新世紀》等發錶小說、詩歌、散文、思想隨筆數十萬字。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以記錄死亡為主題,作者從對生命關注齣發,忠實平等地紀念瞭人生中親曆的九十九次死亡,為人、動物或植物留下遺言。從幼年記憶中第一次開石闆受傷的“紅死”,到飢荒中餓死的年輕人;從遇難的礦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槍斃的犯人;從生命最後時刻的作傢路遙,到重慶紅衛兵墓;從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麵臨滅絕的熊……全書以簡潔忠實的語言,盡量真切地傳達麵對死亡的直接體驗,努力使這一陌生的經驗能夠容納和安放人性,體現在世的艱辛與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記錄,還是還原瞭他們的生活場景和生存狀態的一部當代中國社會史。
这无疑是一本挺特别的书,以死亡为主题,记录了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代笔遗言。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不是目睹的,就是身边人口口相传的,但几乎都是被更多人随后遗弃的。作者袁凌弯腰拾起,不是交给我们一件记忆的遗物,而是将一个曾经有的卑微生命再次...
評分把这本书加到微信读书书架是一个月前,当时见证了亲人的死,是人生第二次的体验了,亲人的离去都给我极大的触动。 第一次,想要主动了解死亡这件事。因此在软件里面搜了死亡这个关键词。就有了看这本书的因。 上周开始看袁凌这本书,序言写得挺好,吸引我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
評分九十九次死亡,贫瘠苦难。 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平凡的我们以为悠长的岁月里每天每天都有不幸在发生。平安和危险离得很近,是两条要一起走掉的路。 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在只为无忧哭闹的孩童时候,太姥姥93岁自然离世。 不记得大人们如何掉泪,只记得我和哥哥还有小堂哥被指派...
評分读袁凌《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总会脑补出丰富的画面,五感大开,湿润的山道、初春的泥土、阳光下的婆婆、开膛破肚的熊,从他的字里行间走入万象大观。 正如麦兹所说,摄影与死亡的第三重意义在于「照片仿佛提供了一个不在此刻,却让人借观看得以进入的空间。」照片是摄影师舍不得...
評分一个故事一段人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没有什么跌宕传奇,甚至有些都不知道名字,但是却了解了他的死亡,那些避无可避逃无处逃的命运,就像一双手,把人推向某个既定的地方。 人生的两头,孩子和老人,生命的初始和生命的完结,似乎孩子离死亡最远,可是却他的脆弱有让他无限接...
2014年讀前一半: 以死亡為題,卻講述瞭整個傢鄉的變遷,如中國在梁莊般把一個大的社會題材濃縮化。農人的舊夢縈繞在紙上,怎奈幾十年中生産生活方式的驟變,士紳階層、宗族製被徹底打破,維係鄉村古老道德體係的框架統統瓦解;集體所有的土地製讓農人重迴挨餓,甚至死人的境地。與生一樣,死也隻有一次,死亡理應被重視,何況,有時一個人的死亡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死亡理應被紀念。為死人立傳,實際便是曆史# 2017讀完後一半: 凋零的農村,衰敗無人養老甚至被虐待緻死的老人,魚肉鄉裏的惡霸,枉死的無辜者,這個盛世如你所願
评分感覺序言是整本書最好的一部分。 收獲過的稻田內,稻束就地化為火糞堆,焚燒後成為肥料。從田中長齣,在田中埋葬,孕育一次次的收成,生與死是同一件事。
评分現代文明的遺體火化正是毀滅證據的最好幫凶,農村的生生死死本就沒什麼道理可講,難怪上訪的人那麼多
评分給你,故事,講個吧!從前,山,有座。講完瞭。
评分現代文明的遺體火化正是毀滅證據的最好幫凶,農村的生生死死本就沒什麼道理可講,難怪上訪的人那麼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