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科技互联网批评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新共和》、《Slate》等媒体特邀专栏作家。他从技术、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讨论科技对现今世界的影响,以引导人们更理性、更全面地思考科学技术。其他作品:《iGod》、《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
译者:张行舟
张行舟,自由译者,热爱互联网。已参与翻译《失控》、《技术元素》、《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科技与“大数据”将更大规模地、无微不至地介入我们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数字化生存的诱惑就在于,人们企图使用技术手段(例如最流行的量化跟踪或游戏化)去“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犯罪还是腐败,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肥胖症。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提出一个问题:一旦道德、伦理和公共事务等问题被所谓的「技术」重构,变得简单可控,世界将变成什么样?作者的批判思维无远弗届: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到Google的埃里克•施密特、微软工程师戈登•贝尔,再到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基,远至麦克卢汉,近至凯文•凯利,没有一个人能逃过莫罗佐夫的质疑。
作者表示,只有当人们对“技术解决方案主义”进行仔细审视并承认制度的瑕疵时,技术才可以被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本书为那些“臣服”于硅谷产品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我们看不到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就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技术」。
好吧,题目只是我的玩笑,说实话,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崩溃,但决定作为我的研究生第一本要买回家的书。看这本书你最好可以就着《black mirror》来一起享用,你会发现黑镜把书中晦涩的文字转化的巧妙而又让你不寒而栗。忽略掉卡斯桑坦思理查德塞勒圣西门伯纳德克里克阿多诺...技...
评分说他狂犬吠日肯定是有点过了,哗众取宠也未必合适。本来想看看从批判技术的角度看看技术对我们造成的问题与潜在危害,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出版社的宣传也一定程度上蒙蔽真实的信息。 总之,书到手之后,基本上是臭不可读。文句不佳,也不知道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水平,更为重要...
评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科学家们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山顶的时候,总发现哲学家们早就在那里等着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用哲学的观点去批判如今盛行的技术至上思潮和倾向。 作者提出,虽然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也同时也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一切“问题”都应该有“解决...
评分把互联网批判一番。硅谷擅长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只能表面上“解决”单个问题,而让人们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希望技术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让人们意识到问题,能感受到问题,从而投入解决的思考中去。作者也批判了互联网主义,“互联网”不是新事物的源头,“太阳底下无新事”。
评分科学与技术并不是,也不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
评分把互联网批判一番。硅谷擅长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只能表面上“解决”单个问题,而让人们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希望技术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让人们意识到问题,能感受到问题,从而投入解决的思考中去。作者也批判了互联网主义,“互联网”不是新事物的源头,“太阳底下无新事”。
评分看看
评分互联网和表面修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寻求个人利益而向底层逻辑告别的体面方式,而体面的大佬们自然不愿意承认,操纵世界的方式突然变得如此简单。表面给予肤浅的发言权的互联网其实和民主与自由越来越远,离真善美越来越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网络上极尽所能塑造自己的成就而忽略本性的弱点,这种妥协是可悲的,不仅因为其本质是修饰主义的,更因为我们错认为这种修饰即是真实,比如我们在父亲母亲节的时候发布条推文感谢他们。莫罗佐夫绝不是什么保守主义,这本书也绝不是有些读者评论的那样翻译很烂(为了掩饰自己看不懂),他承认技术的重要,但呼吁我们关注底层逻辑,关注人性和哲学,承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用不断的协商和试错去探寻未来,而不是用虚拟世界去修饰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