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84年至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記憶的神話》、《鏡花水月的世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讀經典》、《文學的詩性之燈》、《二十世紀的詩心》、《廢名•橋》、《20世紀外國小說專題》等。
本書作者一直關切文學性的問題,並始終堅持在文學研究中貫徹文本細讀原則,強調藝術感受力、文學悟性、審美精神對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麵,本書也試圖把文學性進行多嚮度的理解,尊重與還原文學在其曆史進程中固有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進而嘗試深入理解文學在其創作與被閱讀的過程中所關涉的心靈活動和精神曆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很喜歡他的那句“印象式的、感悟性的批評在文學中必須占有一席之地”,因為“文學的魅力之一就是無法實證性”。文學的固有稟賦,如帶給心靈的頓悟以及感動與科學性多少是矛盾的,所以敏銳的藝術直覺和感性判斷,無疑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评分談到什麼都不忘扯到現代詩上去,所謂研究者的局限性大抵如此。隨筆性質的幾篇小文章很喜歡。
评分這套書係裏吳老師這本最好
评分吳老師這些年堅守“文學性”本身的立場無形中也成為瞭一道並非擬像的風景。這本書裏呈現齣的倒還是那個有靈氣的文學批評傢形象,隻是作為一位學者的睏惑在他似乎還很難轉化為行動。
评分閱讀吳老師新作無比開心,心情一下子安靜下來瞭。吳老師對於文學性的關注,使文學研究迴歸文學性的探求,以及他對於文本的細密、敏銳的洞察,對文學性足夠的虔誠,都讓我感動。代序《與洪子誠先生對話》較為重要,洪爺爺提問老辣精道,對話給予我反思自身理論視野的契機。這本書相比於作者早些的著作,似乎存在著注重研究者的直感體驗、淡化理論架構的趨嚮,越發變得平易溫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