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揚之水 香料 名物研究 名物 藝術 香 博物 文化
发表于2025-04-15
香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香識》匯集瞭作者以“宋代香事”為主題的文章9篇,涉及香具、焚香方式、製香、香料來源以及中外交流等諸多方麵。全書共9萬字,295幅彩色圖片。
①棔柿樓集(揚之水作品係列)共十二捲。捲一《詩經名物新證》,捲二《唐宋傢具尋微》,捲三《香識》,捲四《宋代花瓶》,捲五《從孩兒詩到百子圖》,捲六《兩宋茶事》,捲七《物中看畫》,捲八《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捲九《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捲十《中國古代金銀器》,捲十一《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捲十二《桑奇三塔》。
②研究方法創新:作者運用“名物新證”的方法,通過文獻記載的典章製度和和著名曆史人物的活動來討論宋代貴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體細節,輔之以當時人的詩詞,並用考古資料加以印證,資料十分豐富。
③“散文式”學術文章,可讀性強: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詩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將繁瑣的研究推理過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優美,既保證瞭學術研究的精細,又十分貼近讀者。
④贈品:揚之水親筆手書十二篇蠅頭小楷,宣紙仿真印刷,隨書贈送。
⑤裝幀設計精美:由寜成春親自捉刀設計,古典精緻,有宋人雅韻。
揚之水,曾在《讀書》雜誌工作十年,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曾有西風半點香》《奢華之色》等專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學”(金剋木先生語),“帶給讀者的是科學的清醒,是詩意的搖曳”(孫機先生語)。
不知不覺揚之水先生的書已經收瞭六本瞭,堆在書架上,其實都是雅債,嘻嘻,感覺近日比較呈紛忙土豪狀,待他日閑暇一定一一尋來自己製香,嗒嗒。 從博山爐講起,大約是脫離蕙草香這些直接焚燒的香料後始有炙烤的樹脂香;閤香的香丸香餅。之後隋唐興佛教,而禮佛與焚香緊密相關,遂香爐也多呈蓮座狀。 而閤香多風靡於兩宋,還加瞭一道窨香的工序十分有趣,大緻和藏桂花酒一樣,製閤香罷,放入瓷香閤埋地下半月或一月,取齣後焚。民間多以綫香為禮佛用具,塊狀的香多是皇宮貴胄所用,送香閤也是常見的生辰賀禮。(見蘇軾寫信與其兄交代子由誕辰香閤) 宋剔香閤(雕漆)照水梅與日本藏的沿襲到明代的螺鈿月宮玉兔香閤好美啊啊啊啊
評分閤香感覺好有趣,宋代的士人釋子商賈都一個比一個會玩~蔡絛《鐵圍山叢談》記龍涎香那一條笑死我瞭,看來蔡京的也被小佶佶要迴去瞭哈哈哈哈
評分介紹瞭以兩宋為主各朝代中的香事,看完倒是能認齣各式香寶、香閤、香爐瞭,“詩禪堂試香”曾是故傢風流的賞心樂事。
評分“沉水一銖銷永晝 ,蠹書數葉伴殘更”,後世傳頌的宋時風雅,於當時的士人,不過是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
評分像我這種沒文化的人讀著很費勁兒,不過我現在能指著這個壺說啊這個是香寶子,這個柄說啊這是手持香爐,認齣壁畫裏的香俱。。。也算是沒白浪費腦細胞瞭。。。
一直以来,香气与美色、佳肴一样,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好东西。因其美好,便与宗教大有勾连,在中国,儒、道、释皆在仪礼中用香。《尚书》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将袅袅香气视为与神明沟通的工具。《维摩诘经》里描绘了众香国里的“香积”佛土,此地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評分一本精装硬壳,开始还以为是平装,是作者七篇跟古人香事有关的论文合集。介绍香炉相关的内容占了四篇,几乎是大半本书,好在内容算是考证详实,读着也不枯燥。 月湖印香炉的部分非常有意思,设计蕴含匠心构思巧妙,后文介绍香料类型的部分也值得一看。原本是想多了解一点制香的...
評分连着看了几本谈古之书,古人特别是宋人生活之精致,让人心生羡慕。生活的精致或许有物质的前提,但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和世风的影响。当下我们有物质,但文化的扬清激浊并没有发挥足够的力量,但好在有苗头。然而世风的影响却更让人忡忡。我们讲求速度,讲求结果,不择手段,把...
評分我原本是觉得好玩才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下来翻翻。没想到文风是这样的。。。这本书在我们学校工学阅览室。 除此以外,的确是本有趣的书。讲香之前先把点香,存香的器具介绍了一遍。各种材质、造型,各种使用场景和流行风格。最后才讲到香本身。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它讲古人的香...
評分香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