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等。
荣荣 原名卢志荣,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1992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学习,1993年搬至北京郊区的东村,开始对东村的年轻前卫艺术家进行长期拍摄,1996年创办《新摄影》杂志,2007年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荣荣,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巫鸿以荣荣镜头下的 东村作为特定视角,串联起其“东村”系列的三组摄影作品:1993—1994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1994—1998年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编辑推荐
——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诞生于此,它开启一个时代。现场珍贵一手记录。
——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充满爆炸性创造力的东村艺术家群体,张洹、左小祖咒、荣荣、马六明,他们用身体和行动写下的分秒时刻。
——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极度自傲与极度自卑之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行之 即便20年后的今天,当年荣荣镜头下那些癫狂、奇异、透着痛苦的影像,依然会引起人们的好奇、错愕甚至厌恶。这些拍摄自1992年到1998年的照片,记录着一群年轻人的艺术实验。谈到张洹、段英梅、左小祖咒、马六明这群人当时留给外界的印象...
评分提起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和巴黎蒙马特高地。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有过类似的村落。东村就是其中一个。在《荣荣的东村》一书中,艺术史家巫鸿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为我们展现出上世纪90年代东村艺术家群体...
评分来源:i时代报 文/潘飞 艺术家总是倾尽心力,企图去记录时代,殊不知,后者反过来,也在默默地观照他们的成长、腾达,甚至堕落,揣摩他们心理的风吹草动。真让人好奇不已:彼此会把对方涂抹成何等模样——艺术创造了现实,还是曲解了现实?对于艺术的入侵,现实是束手...
评分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徐新芳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的著作《荣荣的东村》日前在国内出版,副标题是“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回望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史,20年前那火光迸射的瞬间,正是转折的重要时刻。1993年前后,荣荣、左小祖咒、张洹、马六明、段英梅等人,在他...
评分我很想念我的家,南方的家,仅此。 我常常想起我的童年 无比欢乐的童年——无比痛苦的童年 想起南方的夜里,有一些雨声、雨声—— 北方,可怕的北方,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块土地, 没有雨的天空 它让我干枯!干枯! ——荣荣
科普自己。什么是实验艺术?看着过去想未来。
评分如果没有人去记录,他们所做的这些极端而虚无的事,就会像大部分人的青春一样烟消云散
评分之前只知道宋庄,原来还有东村。可惜最后没有了,行为艺术被摄影之后不单是现象,还有种狂躁的情感,仿佛暗流涌动,捅破着一层最后的纸。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张洹名为《12平方米》的行为创作,那样直接和透明,将所有一切,脏的、丑的、黑的、白的覆盖在自己身体上之后,再走向河水里面,浸没一切。还有那段关于马六明在浴室里表演的《鱼孩》的解析,仿佛隔空着有道墙,摄影师在这个时候,采用暗中窥探的手段,仿佛是真的满足了人们的窥阴癖。
评分荣荣赠阅 没想到他的信写得这么好
评分我越来越不能理解行为艺术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