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出版,历时一年半,最终完成120余篇口述实录。《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团队,在工作之余来到临床一线,记录医生的心声。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感谢所有被采访的医生,他们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1.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您在位置 #97-98的标注 2019-09-21 02:42:49 2. 韩启德 中国人民政 您在位置 #107-1...
评分这本书买来已经有一段日子,最开始买这本书的目的是认为也许它能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担心它会给我带来无限的负能量,所以我始终不敢打开。昨天晚上在看了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看似有些沉重的书。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只读到100页(1/3),书中的每一个...
评分是在什么状态下读的这本书? 感冒缠绵一周,继之鼻涕带血。上班处理事情,下班怀抱幼子。 怕把感冒传染给他,却又只能继续陪他。 晚上他睡不踏实,我无法入眠,一边守着,一边看这本书。 一头是对新生命的呵护。 一头是对旧生命的放弃。 可都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守候。 这本书...
评分前不久身为医生的母亲患癌症,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我作为家属十分感慨。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一直控制不住的落泪,我们确实太难直视死亡了。特别喜欢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评分去年学医学哲学的时候,考试最后一道题,是谈谈你对“向死而生”的理解。当时完全没想法,也没想过,然后淡定地拿出手机搜了一通,写了一段“未知生,焉知死”。 生命是一个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不断地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赤条条来去无...
临终诊疗纪实,全文读下来,就记住了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
评分临终诊疗纪实,全文读下来,就记住了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
评分想起联络过的一个采访对象,她是流浪猫狗救助组织的负责人,加了微信后,却发现她的朋友圈里记载着重病父亲在医院每日的情况。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哭流涕,她给予了父亲弥留时足够的尊重。这几日父亲去世,她把头像换作菩萨低眉,眉目间平静而充满慈悲。
评分评论里说故事太雷同,笔者太煽情……【【对,医生就是日均十几个小时工作生活在这种天天面对雷同的案例、雷同的死亡、雷同的无奈中的。你们看了一本书觉得煽情了。你们还怪医生冷血的?医生不知道比你们多热爱生命多少倍。#医院医生日常
评分#有时治愈,常常陪伴,总是安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