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第一章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生态解读
一 追逐水草游牧的生活方式
(一)移动——牧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二)草原的生态特征与牧人的生态理念
(三)牧人生活的节律与草原生态时间
二 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一)车、马、帐是蒙古族游牧文明的标志
(二)车、马、帐的整体结构维系了游牧社会
(三)车、马、帐是牧人生存智慧的表征
三 蒙古族游牧文明标志性的精神文化符号
(一)蒙古语:游牧文化的镜像
(二)长调:游牧生活的绝唱
(三)史诗:牧人文化精神的表述
(四)长生天:牧人的深层信仰
四 对游牧文化的评估
(一)游牧文化的价值
(二)游牧文化的非自足性
第二章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史坐标
一 明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
(一)内蒙古区域内形成的汉族板升聚落
(二)农耕文化在土默特一带的兴起
(三)内蒙古区域内部变化的动向
二 清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
(一)农业文化圈、半农半牧文化圈的形成与二元体制的建立
(二)盟旗制度的建立与游牧距离的缩小
(三)喇嘛庙的建构与定居态势的形成
(四)草原城市商贸文化的拓展
三 民国时期:游牧文化变迁的确认期
(一)蒙古族内部变革的新思路
(二)内蒙古区域四个文化圈的形成与互动
(三)蒙古族多种生计方式的出现与牧业观念的转变
四 游牧文化的衰微期:定居家庭牧业的产生
(一)制度文化变迁的背景
(二)马文化符号的衰微和转型
(三)内蒙古区域的城镇化
第三章 游牧文化变迁的外在动因
一 汉族移民与内蒙古人口的增长
(一)清代与民国时期农耕民族移民的类型与动因
(二)1949年后向内蒙古地区的移民
二 内蒙古区域的开垦与游牧文化的变迁
(一)清代的开垦与清政府的放垦政策
(二)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继续开垦
(三)1949年后的开垦与新建设
三 农进牧退与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
(一)草原生态问题的提出
(二)草原生态环境的严峻与农业开垦
(三)草原生态状况的严峻与草场的过度使用
第四章 内蒙古区域农耕生计方式与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构建
一 内蒙古区域农耕村落文化的形成
(一)汉族移民的定居与村落文化的形成
(二)内蒙古人口的增加和密集
(三)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二 蒙古族生计方式的重构——蒙古农民社会的形成
(一)游牧民的流动与生计方式的抉择
(二)从蒙古包到定居房屋的变迁
(三)部分蒙古族向农耕生计方式的嬗变
三 蒙古族农业的生活方式——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烟台营子村为个案
(一)烟台营子村概况
(二)烟台营子村落生活的农业传统
(三)1947年以后农业的发展
四 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形成与变迁
(一)蒙古族内部的迁移和人口的叠加
(二)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形成与蒙汉杂居
(三)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照克图嘎查生计方式描述
第五章 1947年后内蒙古区域游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 从1947-1980年蒙古族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互助合作时期
(二)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时期
二 从游牧到定居
(一)当代牧人生活描述——以锡林郭勒盟乌里雅斯太镇等牧区访谈为实证
(二)当代牧人生活节律描述
(三)当代牧业的社会组织——牧业社区
三 文化转型中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目前保护草原的重大举措的实施
(二)牧业生产技术的变迁
(三)牧人商品意识的增强和消费习俗的变迁
(四)牧人保护草场的新生产经营模式
下篇
第六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 农牧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冲突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
(二)农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民族冲突
(三)农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贫富冲突
二 从蒙汉族际婚看蒙汉文化的融合与变迁
(一)蒙汉通婚的初期——汉族“随蒙古”的阶段
(二)蒙汉通婚的中期:互相选择的阶段
(三)当代蒙汉通婚:具有规模的阶段
三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
(一)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文化特征
(二)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
(三)蒙汉通婚家庭的汉语命名倾向与蒙古族族别选择
第七章 敖包祭祀文化的变迁
一 敖包祭祀的神圣性与生态功能
(一)牧民对敖包的阐释
(二)敖包祭祀文化的神圣性
二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2006年5月13日乌审旗敖包祭祀为个案
(一)清代以来敖包祭祀文化的变迁
(二)敖包形制的传承与变迁
(三)敖包祭祀仪式的传承与变迁
三 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2008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为个案
(一)白音敖包祭祀与民间组织的建构
(二)敖包祭祀组织的话语权
(三)敖包祭祀与民间权威的表述
(四)文化个体与民间组织的互动
第八章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一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的节日
(一)那达慕与“耐亦日”
(二)那达慕节日的文化特质
(三)那达慕节日的时间选择
二 那达慕的传承与建构——以2006年7月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建旗50周年举办的那达慕为个案
(一)2006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旗庆那达慕符号阐释
(二)那达慕传统的新建构
三 那达慕核心符号的传承、衍化与族群认同
(一)那达慕在当代的传承
(二)那达慕符号的衍化
第九章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
一 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多元形态
二 过年习俗文化符号的变迁
三 过年习俗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族群的文化边界
第十章 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一 祭祀文化空间及祭祀象征物的变迁
二 民族国家时期的新建构
三 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
(一)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时间的传承
(二)达尔扈特的传承与变迁
(三)鄂尔多斯祭祀成吉思汗的民间语境
(四)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传承与变迁
第十一章 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巴林右旗荟福寺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大祝愿法会”为个案
一 荟福寺庙神圣空间的重新建构
(一)历史传统与荟福寺及庙会的建构
(二)民间信仰与荟福寺及庙会的构建
(三)荟福寺及庙会重构的民族国家叙事
(四)荟福寺及荟福寺庙会的重建是僧侣阶层的要求
二 当前荟福寺庙会的民间叙事——以内蒙古巴林右旗200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庙会为个案
(一)民众信仰仪式的文化传承
(二)对庙会仪式的文化阐释
三 荟福寺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