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Antonio Skármeta, 1940-),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1973年智利发生右翼军事政变时,斯卡尔梅达从智利流亡到西德,在这期间,他成为欧洲倍受尊崇的作家、教授、演说家以及影片导演。他的作品充分反映出当时许多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的向往,大部分作品都已被翻译成二十种以上的语言版本。他凭借多年以来在文学、文化领域中的诸多成就,不但在拉美享有盛誉,在欧洲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位有影响、风头正劲的作家。
李红琴,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导师。1999年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进修拉丁美洲文学,其间曾拜访智利作家斯卡尔梅达。译者语196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多年来在高校从事西班牙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赴西班牙、哥伦比亚和智利研修西班牙和拉美文学,发表研究论文多篇,译著多部,包括本书作者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叛乱》。
"A jewel of a story."—The New Yorker
The unforgett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Academy Award-winning Il Postino, this classic novel established Antonio Skármeta'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uthors of the post-boom generation in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letters"(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Boisterously funny and passionate, The Postman tells of young love ignited by the poetry of Pablo Neruda. Set in the colorful, ebullient years preceding the Pinochet dictatorship in Chile,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twenty-five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拿到书就是一个邮包,感觉很好 此外,想来此书原本的魅力已经在翻译过程中荡然无存。 应该是那些对话精彩吧?读不出来 应该是诗美吧?也看不出来 应该是拉美人奔放绮丽的幻想吧?也不清楚 不过涉及到诗歌和语言,文化的隔阂总是难逃这样的困境。 只能这样看:据说这是本拉美好...
评分我喜欢这种薄薄的(不到200页)、装帧朴素而干净的书。我在北京机场买了这本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写的小说《邮差》(李红琴译),书薄、故事简单、人物不复杂,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时书已经轻松地读完了一大半。 《邮差》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
评分我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相遇,起初是兴奋、幸福,继而成为不幸。他们让我对一切现实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屑于顾。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已经足够乏味,我们又何必知道别人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总有一些作家用他们的神来之笔冲击着我的这种牢不可破的观念,他们似乎在喋喋不休...
评分中午吃兰州拉面。挺痛苦的。舀进去三勺辣酱,倒半瓶醋,还是觉得难吃。再看周围,居然清一色鲜红辣汤。忍不住想笑。那一只只笨拙面碗实在太象每个人的生活——或许因为清淡,人们才不得不加入各种佐料,辣,甜,酸,总得让它不至于如刺梗喉、无法下咽吧。呵呵。这是看一上午《...
评分是邮差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叫聂鲁达的诗人,还是诗人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叫马里奥的邮差? 只是起初枯坐海边一个美丽的比喻也想不出的马里奥,最后在穿越大洋的索尼录音机里念着献给聂鲁达的诗;只是起初百无聊赖的游民马里奥,最后“像执著的集邮者”一样为诗人追随着海和钟楼的...
"Tell me a nice metaphor."
评分"Tell me a nice metaphor."
评分"Tell me a nice metaphor."
评分"Tell me a nice metaphor."
评分"Tell me a nice metapho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