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同时是《金融时报》中文网、《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整个20世纪,国人用各种主义,各种理论解释中国。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总是被这些抽象的主义所吞噬。
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这样的画面总是一而再的出现清晨的校园里:一些少年手不释卷的游走在走廊,如果愿意停下脚步,还能听见他们在放声朗读着历史书上某个角落里的文字。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时出现的,又是何时消失的。在我揉着蒙松的双眼踏进学校的大门时,至少他们就已经那样了。 整个高三,空气里弥...
评分1. 关于昨天的集体失忆。 这是一代没有怀念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大学里“历史”成了最冷的专业。对于昨天的极度自卑和对于明天的过分自信,使在这个国家生长的人们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个体。他们的眼睛紧盯着他们完全看不明白的金融汇率市场,比对着索罗斯和巴菲特的各...
评分关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一个单位聚餐的夜晚,某个领导借着酒劲冲我们这些因为被合并而对未来报有悲观态度的同志们嚷:“来吧,都来吧,我们还怕融合么,之前那家公司不最后也变成了我们的作派,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力量,最后丫们也只能从了咱了!” 当时听得有些热血沸腾...
评分全文见《出版广角》,2008年第四期。 “你非得让自己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想问题吗?”“你能谈论自己的国家吗?你能否安静地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这是来自一个年轻作家许知远质疑自己的声音。知道许知远是因为他大量的专栏文章,和那本意味深长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个刚...
评分关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一个单位聚餐的夜晚,某个领导借着酒劲冲我们这些因为被合并而对未来报有悲观态度的同志们嚷:“来吧,都来吧,我们还怕融合么,之前那家公司不最后也变成了我们的作派,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力量,最后丫们也只能从了咱了!” 当时听得有些热血沸腾...
我们就是中国!
评分就像鬼佬写的书让他许知远直译成了中文,连书名都这么假洋鬼子。
评分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到《新闻业的怀想病》再到《中国纪事》,这位公共知识分子像是托尔斯曼笔下的那些追逐真善美的艺术家一样,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不同于前几天看的李海鹏的评论,许知远的文字看多了只怕有抑郁倾向。
评分文人相国,不过这比祖国的陌生人那玩意要务实很多
评分专栏行业里应该设一个“许知远体”,确实很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