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20世纪,国人用各种主义,各种理论解释中国。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总是被这些抽象的主义所吞噬。
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同时是《金融时报》中文网、《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关注许知远是从他在经济观察报做主笔的时候开始,后来在FT中文网上开始看他的中国纪事系列专栏。 看过许知远之前的几部关于国际政治的著作以后才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的转变 - 从激进西化激进反传统,到追求传统追求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再到何为中国传统何为中国的困惑,从此开始静...
评分关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一个单位聚餐的夜晚,某个领导借着酒劲冲我们这些因为被合并而对未来报有悲观态度的同志们嚷:“来吧,都来吧,我们还怕融合么,之前那家公司不最后也变成了我们的作派,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力量,最后丫们也只能从了咱了!” 当时听得有些热血沸腾...
评分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里是震撼的,他的观点不是全面的,却有引人思考的力量。他不诱导,只是揭露。然而,在最开始我也为他自诩社会精英的笔法感到的微微不快。 但是看到豆瓣上很多网友的评论,我对他原有的丁点厌恶,也被打消了。因为有更多的人远比我为许知远的文章而...
评分 评分下午去买书,许知远的《中国纪事》到了,本来这个曾经给过我无数激动的名字我已经逐渐淡忘了。12月之前,有机会重新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时候,我已经不再如当年一样激动了,我慢慢觉得,我在逐渐超过那个时期的许知远。没想到书的腰封上,用的是我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从...
专栏行业里应该设一个“许知远体”,确实很流畅
评分为了安静坦然的谈论自己的国家,这本书选择了叙述而不是评论。导致但是和忧伤的年轻人那本书一样,总是有一股感时伤怀的情绪,无力愤怒无力抨击,只能揭露。
评分透过文字,我能感觉到这个忧伤的年轻人的坚守与执着,他的愤怒没有减少,但他却已经理解了克制的美德,他仍旧在呼吁多元,仍旧在张扬智性的力量,但他学会了不轻下结论。他有很多情绪,但更多的是大众缺失的情感。从这些来看,即便只是些单纯的描述性文字,其意义已经值得肯定。他冷静了,也更深刻了,这是他的成长,看待他的观察与记录,感慨与抒发,需要我们同样严肃而真诚的态度。
评分为了安静坦然的谈论自己的国家,这本书选择了叙述而不是评论。导致但是和忧伤的年轻人那本书一样,总是有一股感时伤怀的情绪,无力愤怒无力抨击,只能揭露。
评分许知远挺喜欢新浪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