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社會學 農村研究 政治學 Scott_James 人類學 東南亞 經濟學 英文原版
发表于2025-02-07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This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book demonstrates that the fear of food shortages explains many otherwise puzzling technical, social, and moral arrangements in peasant society. Using lower Burma and Vietnam as examples, Scott shows how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lonial era systematically violated the peasants' "Moral Economy" and created a situation of potential rebellion.
耶魯大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斯特林教授、農業研究計劃主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其研究興趣包括政治經濟學、無政府主義、意識形態、農民政治學、革命、東南亞和階級關係等。主要著作包括《馬來西亞的政治意識形態》(1968)、《比較政治腐敗》(1972)、《農民的道義經濟學》(1976)、《弱者的武器》(1986)、《統治與抵抗的藝術》(1992)等。
地主與農民之間的互惠、統治階級的減租減息、族人之間的扶持,這些宗法社會的彈性機製或許不僅僅是維係階級剝削的“溫情脈脈的麵紗”,也是基於農民對世界的真實體驗(以維持溫飽為首要任務)的生存策略。Scott提醒我們在結構性的壓迫之下,也應當注意被壓迫主體對“壓迫”本身的經驗性感知。農民對“剝削”的判斷看似無理性,缺乏定量的統一標準,但這不妨礙這套價值觀對社會變革的深刻影響。以農民為主體的反殖民鬥爭乃至共産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殖民邏輯對宗法倫理的衝擊,和農民對公平正義的理解息息相關。另一方麵,宗法式“人情味”並非浪漫無害。它保證的是農民的最低生活標準,而非超越階級的“平等”;而在這樣的體製之下,農民滿足於生存,效忠“賢君”,這使農民難以具備清晰的主體意識,錶達任何超越農民階級“本分的訴求。
評分Safety first risk averse. Norm of reciprocity and right to subsistence. Case study.
評分對於剝削理論分析一章極有灼見,相對剝削理論的延伸,可作為大多數農民反抗運動研究的引子。農民對生存的道義以及由此而産生的行動的討論,在Scott之前雖然已經屢見不鮮,尤其是本書明顯受Moore和Wolf對既往價值結構及其曆史途徑的分析的影響。但Scott卻又將既往過於依賴結構,忽視現象及經驗本身的研究,作為批判起點,令農民自身成為“農民反抗問題”的主體。Scott在最後章節試圖作齣更宏大嘗試,將道義、經濟、社會結構囊括,作齣叛亂根源的敘事。但或許前麵對農民個人-社會之上道德感形成及錶現著力過多,結尾的跨度稍顯無力。另外,可惜Scott在前言強調尚未讀到Paige的作品,或許二人本會有場“結構本身-現象本身”的精彩辯論。
評分cute
評分英文不好讀,越到後麵越甚
光阴荏苒。转瞬间,案头摆上来自大洋彼岸的本书英文版的复印件,快满十个月光景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大概如同怀胎十月的待产妇期待婴儿啼哭般的兴奋与急切。老实说,完成这部译稿后盼望其早日付梓面世的心情,比以往同类情境下的同样心情要迫切得多。大半年来艰辛忙碌的结果,...
評分 評分一、本书的论点、论据和主要内容 作者把生存伦理(生存伦理是生活在边缘地带的结果[1])置于农民活动的中心,主要论点是:传统乡村的农民有自己的生存伦理,相关的社会安排和经济安排是从生存伦理出发而构建的,这些也构成了传统农民的有关社会公正的道德价值观念。书中的主要...
評分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