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市青年文联委员。研究方向:新闻生产社会学、深度报道、媒介素养等。主撰或主编出版《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媒介败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跨媒体时代:传播变革与社会转型》(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转型社会与中国传媒》(文汇出版社2006)、《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出没于网》(宁波出版社2001)等书。迄今,已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等核心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赴香港、台湾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曾获中国产业经济好新闻奖和广东省好新闻奖。
记录或影响,监督或启蒙,悲悯或专业……中国最优秀的深度报道从业者在卓越的新闻实践背后呈现出不同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本书试图纵向回望改革开以来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功能嬗变,横向呈现由个体、组织、行业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职业意识,并由此折射出转型社会新闻业独特的行为景观和思想脉络。
全书分为“启蒙的回响”“监督的困境”“调查的逻辑”“记录的策略”“职业的追问”“支援的力量”等六个篇章。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深度报道实践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江艺平,又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凤凰周刊》主笔邓飞、《三联生活周刊》李菁;既有擅长调查报道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编导曲长缨、《新闻周刊》主笔唐建光,又有极富特稿写作才华的《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南香红;既有在不同层面上非常“另类”的新华社名记者朱玉、《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还有以不同方式支援调查记者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公益律师浦志强先生,等。
相信这些深度报道精英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他们从事新闻实践的勇气、智慧和策略,更是他们推动公共利益的理念、价值与精神。
深度报道的深度探寻 ——一睹张志安博士新著《记者如何专业》的诡异景观 徐文胜 深度报道,一个令无数新闻从业者痴痴追求的魅惑性的体裁,一个令无数受众欲罢不能、获得太多享受和满足的文体。古今中外,盖莫如此。 当我们徜徉在或波澜壮阔、或精细入微、或惊心动魄、或豁然...
评分《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有句话叫“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纸上,当你没看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这句话后来被很多记者引用;当然,也影响了很多的记者,甚至包括我这样一个新闻的边缘人。 改革开放已近30年。在这30年风云中,记录时代变革的传媒业也在...
评分一年前,对国清的失望,爱情的绝望,亲情表达的期待,犹如陷入了灰色轨迹。这本书,读完心中有一点温暖。像书中一位受访记者所说的,绝望之后,对社会有所希望。 名家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完,是信服和理解当下。有人举了不健全人的比喻,也有人说再把门一点一点地打开。自由、...
评分一年前,对国清的失望,爱情的绝望,亲情表达的期待,犹如陷入了灰色轨迹。这本书,读完心中有一点温暖。像书中一位受访记者所说的,绝望之后,对社会有所希望。 名家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完,是信服和理解当下。有人举了不健全人的比喻,也有人说再把门一点一点地打开。自由、...
评分一年前,对国清的失望,爱情的绝望,亲情表达的期待,犹如陷入了灰色轨迹。这本书,读完心中有一点温暖。像书中一位受访记者所说的,绝望之后,对社会有所希望。 名家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完,是信服和理解当下。有人举了不健全人的比喻,也有人说再把门一点一点地打开。自由、...
对我来说,看了卢跃刚和李大同的访谈本来就够了。
评分寒假的信仰。看见李海鹏。何清涟。《南方周末》新年贺词
评分对我来说,看了卢跃刚和李大同的访谈本来就够了。
评分备份mark,其实张还可以在十年后再做一次深度群访,两厢对照,一定很有意思。
评分有时候郁闷,觉得贵省的新闻环境让人失望,21的事又让人错愕,忍不住想是不是举国上下皆如此??但是,目前大概是自大学以来,我最具工作激情的阶段,就像大家说的,做喜欢的事,累也觉得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