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是在凌晨三点看完这本书的,然后用了半个小时从压抑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最后只剩一句: “小萨,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倒霉的呢?” 在看前三百页时,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后四百多页,我只用了半个星期的时间。大概是初读这类结构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人物众多,关系又互相牵...
评分虽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结构主义的小说家,但他本身却活得像一个虚构人物。1990年,他竞选秘鲁总统失败,但同时,略萨获得了波士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博士称号。此后世界各大名校,如耶鲁、哈佛、 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均以颁发给他荣誉...
评分巴尔加斯•略萨上大学时深受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影响,其文学一直有很强的“介入”意向。他的诺贝尔获奖词是:对权力结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很少有作家比他对政治集团的内幕更了如指掌。不过,虽然他了解最狡猾的政治手腕,但在竞选秘鲁总统时...
评分0118《酒吧长谈》完结 酒吧的长谈引出了如此巨大的故事,就像一部电影,由偶然的相遇,借着两个老友,缓缓道来。读完全作,感觉到作者想我们展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秘鲁,从上层的将军、部长,到下层的妓女、混混,从政治丑闻,到家庭琐事,大人物,小人物交织在一起。看到后面,...
评分试想一下这幅图景:在秘鲁的某个下等酒吧里,一个衣冠楚楚的记者与一个衣衫褴褛的底层工人正在对饮,他们时而对峙、各怀心事,时而又仿佛如兄弟一般亲密无间……秘鲁著名作家略萨的长篇巨著《酒吧长谈》的序幕就是从这个场景拉开来,这部作品完成于1969年,一经发表即成...
好伤
评分又狗血又惨得很真,我居然读到流泪好几回……主人公早年经历太像他本人辽,读圣马科斯+加入卡魏德+支援被捕学生+报道社会新闻,只是略萨本人应该没被抓过?野心好大,横跨三任政府时期,从社会顶层写到最底层,用戏剧化情节全部勾在一起,军人、资本家、情报头头、妓女、女工、软弱小知识分子都写得活灵活现,我算是见识到啥叫总体小说了
评分的确受到福克纳影响很大,但结构现实主义又比意识流亲民多了,熬过前面一段云里雾里的阶段,后面越读越带劲儿。现实由不同时空的碎片组合而成,小说也从二维变成三维,再借鉴影视剪辑的技巧,让人觉得传统现实主义真是枯燥无味。为了实现对话波也变得难以精简,有些部分冗长,创新也要付出代价。但现实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其注定屹立于拉美文学的高峰。
评分的确受到福克纳影响很大,但结构现实主义又比意识流亲民多了,熬过前面一段云里雾里的阶段,后面越读越带劲儿。现实由不同时空的碎片组合而成,小说也从二维变成三维,再借鉴影视剪辑的技巧,让人觉得传统现实主义真是枯燥无味。为了实现对话波也变得难以精简,有些部分冗长,创新也要付出代价。但现实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其注定屹立于拉美文学的高峰。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