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终于读完,真的好长,关键还不在于60万字的篇幅,对话波的结构看的太辛苦。 南美文学经历了四个阶段,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前三阶段分别有阿斯图里亚斯和马尔克斯领衔,最后这个阶段的旗手是略萨。 从圣地亚哥去狗场给妻子找狗开始,偶遇...
评分暂时在豆瓣上找不到看的这个版本,附上图,希望以后找得到。 1,这本书真的很长,比略萨其他的都长,我的版本七百多页! 2,看完没有列入五颗星必看或者二刷的书单,暂定四颗星吧。略萨这本书和之前看的《公羊的节日》用的都是结构现实主义手法,多故事线穿插,呈现镜头切换身...
评分 评分 评分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有流泪的迫切感
评分这本小说背景是奥德利亚军事统治,经过阿雷击帕事件后,民选普拉多再度上台期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社会风貌,奥德利亚右翼统治的恶,大资本家左右政治,左翼进步青年(圣地亚哥)的被左右的命运。在阅读上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结构上的,所谓“对话波的基本结构,主人公之间交错的经历,对话与想法让阅读变得困难,好在在第二,三,四部分就没有如第一部分那样疯狂的使用这种形式,当然这增加了小说的“立体感”;另一个是陌生拉美国家的近现代史背景的空白,这个在维基百科上都语焉不详,很多特定的社会风貌更是如此额外背景(比如:为什么那么多次听到中餐,秘鲁1%人口是华人)。ps 抓住阿玛莉娅这条线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2018-01-28 22:19:25
评分上一次读到35%左右 如果没有大部头打卡群可能我又要弃了... 1. “对话波”的结构差不多是把两组不同的对话用一些线索串在一起交替进行(印象中没有读到三组一起的)这种手法在电影叙事中也大量应用(snatch里狗追兔子,东尼追黑人那场) 2. 历史背景是秘鲁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 3. 好多书评对安布罗修的评价都是“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做事” 可我觉得他的行为更多是求生存而不是为钱财,他对费尔民以及阿玛莉娅的态度和行为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不是个简单的直男啊!
评分这本小说背景是奥德利亚军事统治,经过阿雷击帕事件后,民选普拉多再度上台期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社会风貌,奥德利亚右翼统治的恶,大资本家左右政治,左翼进步青年(圣地亚哥)的被左右的命运。在阅读上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结构上的,所谓“对话波的基本结构,主人公之间交错的经历,对话与想法让阅读变得困难,好在在第二,三,四部分就没有如第一部分那样疯狂的使用这种形式,当然这增加了小说的“立体感”;另一个是陌生拉美国家的近现代史背景的空白,这个在维基百科上都语焉不详,很多特定的社会风貌更是如此额外背景(比如:为什么那么多次听到中餐,秘鲁1%人口是华人)。ps 抓住阿玛莉娅这条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