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这是一本为想进入中国史学园地的初学者讲说治史门径的书。这些讲说简单明了,通过几句话就把要领说清楚了,使读者很快就能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另外,它告诉读者研究中国史要读哪些书,每种书有哪些内容和优缺点、不同版本的内容和文字上有哪些出入,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这就可使后人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
从编辑校对的校对看,此书有以下缺点: 1、目录详略不一,前三章比较详细,从第四章开始就只有章节目录了; 2、P6,第6行,“楚人姓毕”,“毕”当作“芈”; 3、P8,正文第5行,“呼韩咸”当作“呼韩邪”; 4、P16,第二幅图,“土掩、水掩”当作“土掩水”; 5、插图说明太随...
评分这本书是顾颉刚的谈话录,顾老是中国史学鸿儒,著作等身。这本书是老年时和年青一代的谈话,却内容详实,条理清楚,对中国的民族史、古书典籍的传承、考古学、古代社会、古代文学等等如数家珍,的确令人心驰神往,由衷钦佩和赞叹。也让人明白了要系统的学习中国史应该读哪些书...
评分这本书和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家里都应该有的必读书籍。比医药箱还有用。 现在的休闲阅读领域,在非虚构这一块,除了历史故事就是成功学。当然最畅销的还是历史成功学。这里面一直有个问题,就是有故事而无知识,有历史而无史学。因为写专题显然比复述...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篇幅较小,按专题一样展开。由于历史书籍没读过几本,地理更是一点不懂,体会也没那么太深,很蒙。唯有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部分,列举并简单介绍了一部分相关书籍。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方向。接下来想看一些笔记类的书籍,似乎宋朝人爱做笔...
评分读此书晓得千年史
评分深入浅出。果然是大家风范,学识渊博。近现代的一些地方不太同意,不知那是顾颉刚的观点还是作者的观点。求同存异好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评分好书
评分1983年一印
评分能感受到顾老的魅力,只是不喜欢译者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天朝表忠心,大概是因为是文ge后译的,心有余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