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爱德华•勒维 法国文学 心理 自杀 小说 那些自己结束生命的人 法国 心理学
发表于2025-05-25
自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爱德华•勒维(1965-2007),法国作家、艺术家、摄影师。这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毕业于法国精英ESSEC高等经济商学院,却自学成才走上了艺术之路。自1991年开始钟情于抽象画,1995年,印度的两个月之旅回国后,决定放弃绘画,焚毁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画作,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出版了三本摄影集《恐慌》(2002)、《复原》(2003)、《假象》(2006),并为很多杂志提供摄影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7部作品,包括《自画像》、《日记》、《著作》、《虚构》、《自杀》等。
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语言朴实,情感真实,淡淡的悲怆凄凉跃然纸上;特殊的句子结构,犹如“碎片的组合”,被称为“文学立体派”。勒维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称为一种新的风格的研究对象。法国作家Nicolas Bouyssi研究勒维的书籍《刻板印象的美学:读爱德华•勒维》。
活着是义务,虚无是诱惑,堕落是本性,快感是失望。
评分插图很喜欢,然后这根本就是作者的自传。
评分评五星不是因为作者在交稿后10天后就自杀的行为,也不是因为我觉得我觉得他里面的见地有多么深邃正确。仅仅只是因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见识到了“自杀并不一定是因为生活有多大的不幸,一个善于(过分?)思考的人完全有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自主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可能性”的活生生的个例。大多数人的绝笔往往都是在叙述自己的痛苦,但这本的作者却是以死者的好友“我”的视角去叙述选择自杀死去的“你”,这种完全抽离式的写法对于一个可能已经动了自杀念头并把完成这部“小说”当成自己自杀仪式中的一个环节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棒了
评分你和妻子走到门口,你说等等,折回去拿个球拍,但是到了放球拍的地方,你又莫名走到了地下室,往自己嘴巴里开了一枪。这个小说如果觉得枯燥,那说明你不理解作者的古典风格,窗帘紧闭,享受寂静。
评分负能量爆棚的一本小书。作者写完后果断自杀了。在这里基本可以了解一个自杀的文艺工作者到底为什么自杀。
首先真的要赞一赞译者,翻译得太好了! 这本一本之于我五星都不够用的好书! 其实非常喜欢这样的小书,小小却带有耐人寻味的哲思性思想。 何谓“自杀”? 仅仅是生与死吗? 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吗? 哲学上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自杀是对“荒谬”的反抗吗? 就...
评分《自杀》。一本刚过百页的小书,却有着骇人的名字。这两个字,太过刺眼。 准备试译时,满脑的血腥场面,有些恐惧。可翻开第一页就发现,我错了。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很安静,也很随性,像是好友叙旧,无关所谓的章法逻辑。 不少评论认为,书中的“你...
评分自杀这种事可能并不多见,但讨论自杀是常有的。 已经记不清这种讨论发端于何时,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少年时的苦愁,也是有的啊。记得那时与禾禾煲电话粥,我们一样一样平静地讨论自杀的十八式,也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却好像已经触摸到人生的种种幻象——活着,并没...
评分自杀这种事可能并不多见,但讨论自杀是常有的。 已经记不清这种讨论发端于何时,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少年时的苦愁,也是有的啊。记得那时与禾禾煲电话粥,我们一样一样平静地讨论自杀的十八式,也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却好像已经触摸到人生的种种幻象——活着,并没...
评分在这本小书里,作者碎片化的独特文字如诗歌,超越了时间。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时间是不够用的。你选择放弃时间。”似乎很多作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告别时间,结束一生的荒诞与虚无。然后在后人看来,他们的死亡本身成为他们人生传奇的一部分。 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饱...
自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