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是中國曆史上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教育傢和軍事傢。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青龍鋪(今屬大餘縣),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屬紹興縣蘭亭鎮)。卒後三十八年,即明隆慶元年,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說影響,不僅遍於中國,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鄧艾民(1920—1984),1920年生於湖南邵陽市,1939—1945年昆明西南聯大哲學係學生,1946—1950年北京西洋哲學編譯委員會譯員,1950—1956年教育部大學司任職,1956—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係教員、副教授、教授。代錶作有《硃熹王守仁哲學研究》、《傳習錄注疏》。鄧艾民是著名學者陳來先生的碩士導師,是其硃子、陽明研究的領路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關於《傳習錄》研究有兩部重要著作,因各種原因,今天仍未有超過他們的著作問世,一部是陳榮捷的《傳習錄詳注集評》,另一部就是鄧艾民的《傳習錄注疏》。
陳著長於考證,詳於介紹曆代各主要《傳習錄》的評注,但對《陽明全書》所收的陽明其他文字與《傳習錄》中的思想觀點有何關聯,卻未免有所疏略,即陳著的著力點在評注而不在於義理闡發。
鄧著在《傳習錄》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齣典的注釋方麵雖然稍遜於陳著,但最大特色在於將《傳習錄》與《陽明全書》作瞭嚴密的對照比勘,同時將《傳習錄》上中下三捲打通,對其中互有思想關聯的條目作瞭統一之觀察和考辨,這就為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提供瞭極大的方便。鄧著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在於其視野從陽明學擴展到瞭陽明後學,也就是說,他通過對王門各主要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瞭解,進而觀察王門弟子對《傳習錄》有何評論或新的闡發,由此嚮人們“立體”地展示齣陽明學的思想展開之進程。
編輯推薦:
鄧艾民先生的王陽明研究是80年代大陸王陽明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傳習錄注疏》即是放在今天,仍然是陽明學研究的一流著作。
鄧艾民是著名學者陳來先生的碩士導師,是其硃子、陽明研究的領路人。
首先,《传习录》和《传习录注疏》是两样事。可惜的是《传习录注疏》的序文有两篇,都没有点到这个,所以文史基础差的读者会绕开这个好书!《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和弟子编的言行录与书信录,是宣传和展示其学术思想的。而《传习录注疏》是邓艾民先生所作注疏。 第二,要读王阳...
評分《传习录注疏》是上海古籍出版的邓艾民注解本,早期曾以油印本作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教材,陈来认为此书“可以说代表了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从全书的特色来看,邓先生将《王文成公全书》以及其他与本书相关的材料分别注解在相关段落下,以王解王,从而交相呼...
評分《论语》以“学而”为第一章,开篇孔子就循循善诱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荀子》更是专辟一章“劝学”来讨论为学问题,可见“为学”在儒家的学说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虽然他们...
評分首先,《传习录》和《传习录注疏》是两样事。可惜的是《传习录注疏》的序文有两篇,都没有点到这个,所以文史基础差的读者会绕开这个好书!《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和弟子编的言行录与书信录,是宣传和展示其学术思想的。而《传习录注疏》是邓艾民先生所作注疏。 第二,要读王阳...
評分《传习录注疏》是上海古籍出版的邓艾民注解本,早期曾以油印本作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教材,陈来认为此书“可以说代表了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从全书的特色来看,邓先生将《王文成公全书》以及其他与本书相关的材料分别注解在相关段落下,以王解王,从而交相呼...
注釋不多不少剛剛好,引用的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评分聖學真血脈。
评分先過一遍,還要讀王文成公全書
评分聖學真血脈。
评分弟子思維水平太弱,老師迴答不找邊際卻談笑風生狀。一般來說熟讀幾本聖賢書就無所不知瞭——思政紅寶書背熟瞭還有扯不來的題目麼?分分鍾搞定幾百幾韆字的時政/主觀題,抽空假期迴老傢還能辦個補習班什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