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 》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 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 碎片 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本来在SPACES上发牢骚,不知怎么就扯到这个话题,于是一直说下去 以下是我的原文: 所有人有共同规则,也有个性的规则--比如我这种人应该自强. 早上没人,中午没人,下午没人,一直冷冷清清.没办法,我就喜欢吊着.最幸福的是:我现在每天都可以写作!亲爱的,即使你们鄙视...
评分 评分最近在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逐渐从囫囵吞枣的速食阅读状态中理解到一丝浅薄微小的东西。 许多作家认为“小说”是一种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一种超高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我之前一直没有这方面深刻的体会。但在看《在细雨中呼喊》时,我看到书后简介中...
评分这是余华最好的一本书,我认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着黑夜,观察着周遭一切,用敏感而孤寂的心灵感受着,非常细腻又不失他最大特色--冷峻. 中国少见这样将现实剥离得体无完肤,但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无奈残酷的作家。此书作为其“童年系列”,深刻阐述了一个孩子内心成长的经...
评分前几天一直很焦躁。究其原因,虽难以言清,也未必愿意言于出口,倒也不是不能分析出来。大概与人类似,也是出于成长的寂寞和对未来的迷惘,其中也参杂一些以前便不愿想的无答案的话题,譬如孤独本质,生之意义之类。 是啊,作为一名应届生,不由心里蔓生出对未来...
唯一一本没有一次性读完的余华作品,看有些故事,需要经历,就像这本,灰色、压抑的童年,沉重的让人穿不上气,完全找不到共鸣。
评分读余华的小说总是有一种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之前看活着,看许三观都是这种感觉。孙家的命运不知道有多少是余华的亲历,但不管如何,都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展现,虽然最后很多人的命运都难逃一死,但死或许就是那个时代,在农村,最普遍的现象。
评分《活着》好于《许三观卖血记》好于《兄弟》&《在细雨中呼喊》
评分非线性叙事,由孙光林零星片段的回忆组成,他千方百计试图去理解自己不正常的童年生活,不忠的丈夫在妻子坟前哭泣,儿子看到虚弱不堪的母亲被野狗吃掉,那个笑着像死人、吃饭就活过来的祖父,穿着一身黑衣终日躲在房里、与一墙的黑白照聊天的孤独的老太太....我们不是活在土地上,而是活在时间里,在细雨里呼喊,就像祖父去世前微微张开的嘴,他的灵魂像小鸟一样从张开的嘴飞了出去,此刻在稻田的上空盘旋,这是对命运的叩问,也是将死之人的眼睛穿过阳光,成为死亡的歌唱家。
评分苏宇对“我”的表白是本书最赞的地方 嘿嘿 一个男孩的成长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