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時英
一九三○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二○○六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根据余对陈诗的解释,梳理“事实”如下:北京解放前,陈到广州,但拒绝胡适邀请去台湾,原因甚多,而陈妻要去台湾,夫妇发生争执。广州未解放时,北京开政协会议,陈对梅兰芳等一干与会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久,韩战事起,台湾割据之态已成,陈后悔未去台湾,对老妻抱歉且...
评分今天上豆瓣,有幾個收穫。第一,得知有《劍橋倚天屠龍史》之妙書。光讀簡介就饞得慌。此書不知何時能在台灣出版。第二,網友姚夢痕推薦《海外漢學研究參考書目》,翰苑琳琅,珍藏之不暇。姚先生又引用陳寅恪詩句「群趨東鄰受國史」(下句「神州士夫羞欲死」)加以點評,今昔對...
评分余英时与大陆学人的观点分歧其实很简单。 你可以在政治和文化之间选择后者,视之为终极关怀,但你不能为了掩盖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无限拔高后者,障目阿世,偏废其一。 你大可以用“殉文化”的传统解读陈寅恪的去留,但不能高举“文化”的旗帜搞人格神化,这样的神化反而是矮化了...
评分陈寅恪晚年诗文腹诽时政,全是谤文谤诗无疑,很难说同时代人中未发现其中端倪,或恐是不敢挑破窗户纸,也有不敢想像而选择性回避的成份,不然未但无功,恐反招杀人诛心之罪:“你如果不是心存同想,何以能破解其款曲?”好在身在海外的余英时不惧此论,正所谓站着说话不怕腰疼也!
评分我最早知道陳寅恪先生這個人,是看王觀堂先生遺書“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佩服觀堂先生料事如神,不僅在俄國十月革命時,就預見中國要被共產黨統治,而且連神州陸沉之時為華夏道統守節的人是誰,都一早就知道了。
评分通过ipad阅读的第一本书,历时一月有余,非常辛苦,也创获良多,重新认识陈寅恪,也重新认识余英时
评分一卷诗书一黯然, 前尘非梦亦非烟。 蹉跎岁月成何计, 弦箭文章为哪般。 闵己赋中易闵己, 知言箴外难知言。 虚心剥落斑驳处, 后世相知或有缘。 余先生是教会我自由地去思想之人。此书和《朱熹的历史世界》都是在电脑上读完的。其所有著作中读此两书最具快感。抽丝剥茧,探微心迹。古典今情,寄慨遥深。
评分5.31 很好,虽或有求之过深之处,但读来甚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