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买了一张永久性车票,登上了一列永远不停止运行的火车。在从沿途车站寄来的许多明信片中,他高声地描述着他从车厢的小窗子看到的刹那间的事物的印象,犹如把一首瞬间的长诗撕成碎片,扔进了遗忘之中……” 这一切的发生都猝不及防,死亡,还有扑面而来的的炽...
评分当那个猪尾巴的结局陡然出现,我承认我被吓到了。 一个原始野性的家族从一块土地上凌空出现经历所以文明的入侵洗礼复又归于幻灭。神啊,这么惊艳的结局。这么孤独的传说,史诗。
评分第一次读的是英文版,印象最深的是里面频频出现的“solitude”“drowsy”"delirious"之类的词----wording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读书的人便一下子被拉进了闷热潮湿让人昏昏欲睡的拉美孤僻村庄,并变成隐形的,看那个村庄里缄默内省而心中自有洞天的男人,高大愚笨胃口同性欲一样...
评分对自身的绝望,不止是布恩蒂亚一家所受的诅咒。有多少人,在寻找之中,为自己贴上孤独的标签,只因为看不到出路,看不见其他的可能。你是第几个奥雷良诺,阿卡迪奥,阿玛兰塔,雷梅苔丝?名字就是你的命运。 复述马贡多的故事没有意义。《百年孤独》若非亲眼得见,只不过是远古...
评分一个家族的预言,它的宿命待全部成员命运完成之时落幕,因为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吧——人性的魅力。 原来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神情~ 我喜欢在阐释的行文中,去发现一个慢慢被揭示原本就早早在那里的结局。
凑热闹似的看了一遍。上回看的,是台湾黄碧云先生的译本,灰皮的那套诺贝尔文学奖丛书里的,陈映真主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名字太长辈分太乱,第二就是马尔克斯精于戏耍时间,真正把时间变成了他的素材。这次看,有一个段落让我激灵灵了一下:布恩第亚做小金鱼,阿玛兰塔做裹尸布,与其说他们是在抵抗孤独,不如说,他们是在制造孤独。我想到了阅读,你们说呢?
评分学校图书馆
评分1982 多少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评分最喜欢的一版译文,精炼到位。
评分吼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