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历史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 中国历史 中国近现代 中国 经典
发表于2025-02-05
中国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诉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方案…… 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 这本书被称为“史办有名的小书”,“学术含量很高”,“在史学界早有盛名”,“众多近代史中力作之一”、“传世之作”,“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迄今仍是近代史上的一本经典”,“史学名著”“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比后来大多数同类著作都要高明”、“开了风气之先”,“眼界开阔,独辟蹊径”,“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大手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对近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小书大历史”,“凝聚了他十年研究的心得”,“一部有分量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这本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视为“对新史学思想最强有力的运用”。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清华学派”的代表作,蒋氏本人被视为“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又被视为“典型的自由派”的代表作,“放言论证,毫无顾忌”。又被视为“族国主义”的代表作,是“族国主义”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本书适合中国近代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代学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光学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代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蒋延黻(1896-1965),字清如,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知名专家。湖南邵东人,早年就读长沙明德学堂。1912年赴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29年任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1935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退休,病逝于纽约。著有《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大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
如果你从来不了解这方面,它适合你;如果你读多了教科书,它是提纲;如果你很有研究也很想有自己见解,它适合你拿来写批注。
评分书名应该是“鸦片战争至孙中山去世间的重要事件及人物之我见”更为妥当。有些观点真是入木三分,而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研究中都沿用了这样一个观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在九一八这天看完更是觉得,能成为一个自强的主权国家是多少偶然和伤口后的可贵结局。但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评分蒋廷黻先生此书短短数万字,但观点独到,事实详细,推理有序,诸事皆探讨前因后果而得启发,虽然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是一本让人受益的书,而且极富阅读感。
评分写得好!谴词用句归纳分析被教科书各种借鉴,有些句子读来就像高中背的历史。可是思路清晰眼界开阔读来有趣。
评分比我们的中学课本写得好的太多了
中国近代史 笔记整理 前言 • 因此历史学家应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区观察与研究历史,这是“新史学”的“基石”。 • 历史的功能在于了解过去、服务现在、推测未来,因此历史著作应注意历史教育的普及,力求写得既内容丰富、又明白晓畅,以达到历史所产生的最大效应。 ...
评分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引发和英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清政府腐败,民间的洪秀全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李鸿章左宗棠等寻求自强,兴办洋务。 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康有为戊戌变法,俗称百日维新,失败 八国联军...
评分一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中国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