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周勛初編選
上海古籍齣版社
2000.7
866+841+948
380元
16開精三冊
海外珍藏善本叢書
9787532526819

圖書標籤: 文選  古典文學  文獻學  文選  文選學  魏晉南北朝  齊·海外珍藏善本叢書(上海古籍齣版社)  隋唐五代   


喜歡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的讀者還喜歡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06-16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描述

《文選》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推介《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許逸民

在我國學術史上,“《文選》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問。說它古老,是因為“《選》學”肇自隋唐,綿延至今已有韆餘年曆史,其間有興衰起落,卻一直沒有斷絕。說它年輕,則是因為“《選》學”在“五四”時期橫遭貶抑,此後又長期處於學術邊緣地位,研究者甚少。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重寫文學史”的浪潮推動下,“《選》學”的悠久學術傳統與重要學術價值得到重新確認,並被提升為文學史研究領域的一個中心課題,“新《選》學”研究從此揭櫫而起。經過十數年的開拓進取,現在“新《選》學”的研究局麵已蔚然可觀,無論是研究規模,還是研究成果,均可以躋登當今“顯學”之列。尤為可喜的是,“《選》學”在復興創新的進程中,充分錶現齣底蘊深厚、視野開闊且生機無限的特點,讓人對其日後持續發展的後勁一緻看好。

隨著“新《選》學”的興起,古老的“《選》學”洗心革麵,再展青春。它在繼承和發揚前人積纍的注釋、讎校功夫的同時,更加注重研究指導思想的提高,充分運用當代曆史學、文藝學理論,從編纂、版本、校勘、訓詁、辭章、評論等多種角度,多個層麵,對《文選》開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因此,在短短幾年中,“《選》學”史上的許多疑難問題,譬如《文選》的編纂者問題,《文選》的選錄標準問題,《文選》的成書年代問題,以及《文選》的文體分類問題,李善注版本源流問題等等,正在逐一得到新的詮釋,有的問題已經獲得瞭較為圓滿的結論,也有的問題則接近於達成共識。當然,研究是沒有止境的,目前擺在“《選》學”研究者麵前的課題依然舉不勝舉。在“《選》學”研究者前行路途上,有不少的問題可以說迄今還屬於難解的謎團。其他姑且不論,我們下麵將要嚮讀者推介的《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一書,它裏麵所指的《唐鈔文選集注》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2000年7月,上海古籍齣版社影印齣版瞭《唐鈔文選集注匯存》3巨冊。這是古寫本《文選集注》殘捲在我國的第二次輯集齣版,也是到目前為止海內外僅有的三個輯本中最新的版本。今天我們可以非常便捷地披讀《文選集注》的殘捲,當然也就能夠肯定《文選集注》是隋唐“《選》學”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然而這樣一部捲帙繁多的“《選》學”要籍,查遍我國清末以前的公私書目中,卻不能找到片言隻字的記載,豈不怪哉?那麼,究竟《文選集注》為何時何人纂集,成書於何朝何代,流播始末如何,於何時散佚,散佚後殘捲又如何被發現,如何會在我國輯集齣版?這一連串的疑問,至今尚未全部揭穿謎底,不能不激發起我們繼續破解的強烈欲望。

說起《文選集注》的發現,倒是一件頗具傳奇色彩的事情。《文選集注》殘捲初次進入我國學者的視野,大約是在一個世紀以前,時當清末光宣之際。發現者名董康(1867—1947),字綬經,江蘇武進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大理寺推丞、法律編修。自號誦芬室主人,平生以藏書、刻書著稱。董於光宣之際,使日訪書,據日人森立之《經籍訪古誌》所記①,知金澤稱名寺中藏有《文選集注》零本,遂前往訪察,共得32捲。他當時斷言:“《文選集注》者,吾國五代時寫本。”此說一齣,不啻如一聲驚雷,日本朝野為之震動。日本學者“白諸政府,列為國寶”。此事之梗概,見董氏所撰《書舶庸譚》捲八日記(1935年5月13日)②。

稍後,時任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的羅振玉(1866—1940),於清宣統元年(1909)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順道訪錄秘籍。羅氏本擬親往披覽《文選集注》殘捲,以行程匆匆未果,“乃遣知好往彼移寫,得殘捲十有五”(《唐寫本文選集注殘捲》跋語)。十年後的1918年,羅氏將所能收集到的殘捲,去其重齣,加上原先自己所藏的兩捲,共計16捲,總題為《唐寫文選集注殘本》,一並影印到《嘉草軒叢書》中。其中惟自藏的第49、第59兩捲為原捲影印,其餘則全用摹寫的本子,還有一捲更是原捲的小字謄抄本,又據羅氏自序,當時海鹽張氏亦藏有二捲、楚中楊氏藏有一捲,以故未能編入③。可見羅輯本既不能反映殘捲的原貌,又搜羅未廣。不過它卻是《文選集注》殘捲復歸中土的首次輯印本,篳路藍縷之功蓋不可沒。

1911年,羅振玉舉傢東渡,於日本京都淨土寺町購地建宅,以著述遣日。到瞭1919年,決定攜傢返國,“歸國之際,舉其寓宅所得,捐贈以為東海舊鈔本《文選集注》印行之資,以此托君山、湖南兩先生”④。後來,日本友人果然不負所托,自昭和十年(1935)至十七年,終將《文選集注》殘捲悉數編進《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舊鈔本叢書》印行。《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舊鈔本叢本》(以下簡稱京都本)凡10集,《文選集注》見於第3至第9集,所涉及的捲數為第8、9、43、47、48、56、59、61、62、63、66、68、71、73、79、85、88、91、93、94、102、113、116,共計23捲。這是《文選集注》的第二個輯集本,開本闊大,印刷精美,質感近於原捲,采錄之富亦遠勝羅振玉首次印本。隻可惜山海懸隔,能進入我國者實在太少,研究者難得一見,故此本的影響也就十分有限。

若能在中土齣版《文選集注》殘捲的完全輯本,這是我國學者的一個宿願。南京大學周勛初教授是位有心人,他在1994年講學日本期間,全部復製瞭上述京都大學輯本,歸國後,又多方訪求,拾遺補闕,最終於1998年編成《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交由上海古籍齣版社影印齣版(以下簡稱上海古籍本)。與京都本相比,上海古籍本保留瞭京都本的優點,一切據原捲影印,開本同樣很闊大,印刷同樣很精美。非但如此,上海古籍本後齣轉精,還有許多地方超拔於京都本之上。簡要說來,上海古籍本在兩個方麵有瞭重大提高,一是輯錄捲帙較前增多,一是編次體例更趨完善。

以周勛初教授的《前言》為據,上海古籍本的收錄總數計有24捲,比京都本多齣的一捲是第98捲,乃由颱灣漢學研究中心提供,周教授認為此即當年羅振玉未嘗寓目的海鹽張氏遺物。除此之外,天津藝術博物館提供瞭周叔〖B82A〗捐贈的第48捲的後半,並入京都本第48捲後幾近完帙。又,京都本第73捲原闕2頁,今據國傢圖書館所藏補足;京都本第61捲江文通《雜體詩·潘黃門》下闕25行,亦據日本禦茶之水圖書館藏書補足。至於上海古籍本如何改善編次體例,周教授解釋說,當初京都本影印時,因為原捲非一時一地徵集而來,隻好按照收到各傢藏品的時間先後、按照藏品原樣隨機編入,故不免造成重齣或序次上的顛倒。此次上海古籍齣版社意在重新校理,所以專門請復旦大學的陳尚君教授通讀一過,嚴格依照《文選》的捲次編定前後順序。又在捲首重擬篇名目錄,以便於檢索。

由此可證,上海古籍本決不是簡單直接地翻印京都本,而是一次全新的輯集和整理。它所采錄的殘捲數量比京都本多,編次體例也比京都本更具備學術水平,使得《文選集注》能以最整飭的麵目重新示人,這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雖然現在還不能說上海古籍本已經把《文選集注》殘捲網羅淨盡,但它在目前現有的3個輯本中雄踞首位,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執此而作結論,我以為上海古籍本為“新《選》學”發展史樹立瞭一座裏程碑。它標誌著“新《選》學”研究在資料的占有上,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對於今後的中國文學史研究,特彆是“新《選》學”研究來說,《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必將永遠是彌足珍貴、取之不竭的史料寶藏,其影響之巨大和深遠,想來不會在李善注、五傢注、六臣注等各類版本以下。

我們在這裏之所以稱贊上海古籍本為“《選》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其實還齣於對《文選集注》自身價值的考慮。從版本學與文獻學方麵說,《文選集注》既為唐代寫本,則如同敦煌寫捲一樣,乃屬於國之重寶。加以《文選集注》堪稱隋唐“《選》學”的集大成之作,其學術成就代錶著韆年“《選》學”所曾有過的輝煌,這本來就有著裏程碑的意義。說到這裏,我們也有必要對《文選集注》的內容和學術性質略作一點介紹。

《文選集注》的原帙為捲子本,凡120捲。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文選集注》大抵是以李善注60捲本為底本的,隻是又將李注本每捲復析為二。書中集錄唐代諸傢注釋,編次井然有序。首錄李善注,次錄《鈔》(《文選鈔》)和《音決》(《文選音決》),再次錄五臣注、陸善經注,最後是“今案”,亦即《文選集注》纂集者的案語。這種融會諸傢注釋為一體的纂集形式,在宋元以前的《文選》寫本、刻本中可謂唯此一例。其中所引錄的《鈔》、《音決》和陸善經注,多不見於他書,是名副其實的稀世孤本。即令它所引錄的李善注、五臣注,也以其齣現於宋元諸刻本以前,因而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

《鈔》和《音決》這兩種書,在《文選集注》裏皆不署撰人。遍檢我國曆代書目,惟見兩《唐誌》著錄“《文選》六十捲,李善注。又六十捲,公孫羅注”及“《文選音》十捲,蕭該注。又十捲,公孫羅注”。又見日本藤原佐世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著錄“《文選鈔》六十九,公孫羅撰”、“《文選音決》十,公孫羅撰”。我們知道,兩《唐誌》的著錄多采自盛唐開元時期毋〖D037〗編撰的《古今書錄》,而《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的問世亦在寬平年間(889—897),相當於我國晚唐昭宗在位(889—904)時期,中外兩種著錄正可以互為佐證,應屬可信。那麼,《文選集注》所稱《鈔》和《音決》或為同一作者,即公孫羅。此說如能成立,則《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所謂“《文選鈔》六十九”,實乃“六十”之誤⑤。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鈔》與《音決》的作者非同一人,《音決》為公孫羅撰“殆無可疑”,而《鈔》則當齣於李善弟子之手⑥。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鈔》也許要早於李善”⑦。不管怎麼說,幾乎近於失傳的公孫羅等早期注傢的《音決》和《鈔》,能夠藉助《文選集注》這個唯一的載體傳諸今世,豐富瞭我們對“《選》學”初始期的認識,拓展瞭我們今天進行“《選》學”研究的根基,這的確是《文選集注》的一大貢獻。

與《鈔》和《音決》相類似,陸善經注也是依賴《文選集注》纔得以流傳。關於陸善經其人注《文選》事,史誌鮮見記載,惟《玉海》捲五四引《集賢注記》談及“明年(指唐開元二十年,732)五月,令(王)智明、(李)玄成、陸善經專注《文選》,事竟不成”。然而《文選集注》各捲屢引陸說,故當今研究者多以為陸氏有成書⑧。陸善經注與李善注、五臣注有何不同,我們可以藉助《文選集注》去研究,但他的書到底什麼樣子,看來隻能窺其一斑瞭。

前麵已經說過,《文選集注》大抵是以李善注本為底本的,而據唐人記載,李善注本身卻有初注、復注、三注、四注多種繁簡不同的本子⑨,那麼《文選集注》所采用的到底是哪種本子呢?日本學者斯波六郎博士曾做過極細緻的比較研究,以為《文選集注》的底本“自李善注本身至類目、篇題、正文,最存李善本之舊”10。另一日本學者岡村繁先生則持相反的意見,以為《文選集注》“擁有最多的舊李善注”的說法欠妥,應該說“《文選集注》的李善注參差不齊,顯得非常不均衡,可見其與現存版本的係統不相同,它是將原來的李善注特彆增補改訂而作成,可說是後齣的李善注”11。關於這場爭論,我國學者傅剛認為:“其實,《文選集注》的情況比較復雜,筆者也比較瞭數捲,發現有的部分是集注本中善注多於刻本,而有的部分是集注本中的善注少於刻本,還有的部分相差不多……唐宋以來,士子竟以《文選》為學習的主要典籍,抄寫甚多,訛誤自然難免。又由於各抄寫者情況不同,嫌李善注煩瑣者,可能有所刪減;而嫌李善注簡略者,可能有所增添,因此,現行刻本的善注並不一定是李善原貌,而抄寫本雖然時代較早,但也仍然可能是改變過瞭善注。”12學者們各持一說,恰好說明《文選集注》中的李善注除瞭具有公認的版本校勘價值,它本身的存在形態及其流變曆史也應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有關《文選集注》的內容和學術性質,上麵已談瞭很多,但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還沒有提到,這就是《文選集注》的編纂者及其成書時代問題。目前能夠見到的所有佐證資料,概不涉及具體撰人,而其寫本齣自何時何地,則我國學者和日本學者各有其說。早期的說法,無論中外均較慎重。如日本森立之說:“《集注》齣於何人,或疑皇國紀傳儒流所編著者。”日本斯波六郎說:“《文選集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及兩《唐誌》以下皆未著錄,在我國殘存諸捲亦無撰者姓名,是以未知何人所撰。或謂為我國王朝時人編,但予不曾得其確證。”13在我國,董康認為是“吾國五代時寫本”,羅振玉則謂書中“於唐諸帝諱,或缺筆,或否。其寫自海東,抑齣唐人手,不能知也”。

我國當代學者對《文選集注》的看法,似乎更加傾嚮於唐寫本的判斷。以颱灣學者邱〖C97D〗〖EE6B〗為例,他的研究結論是:“考《集注》既早佚於五代,而流散於東瀛,今獨此一種,當是我國唐寫之本也。”14他的論據是:“《集注》或於劉〖BB63〗國史館修撰任(936)以前已亡佚於中土,公元948年日本藤原良秀批點《後漢書》古鈔本(日本天曆二年批點本今存),旁注引《文選集注·甘泉賦》‘伏鈎陳使當兵’注‘當主也《音決》多浪□’一條,與日本九條本古鈔《文選》旁注‘當主也’、‘多浪反’正閤,九條本旁注係引《文選集注》,斯波六郎氏已論及。則彼時《文選集注》已傳於日本,據日人道長《禦堂關日記》載公元1004年(長保六年)十月三日‘乘方朝臣集注《文選》、《元白集》持來是有聞書也’雲,同年十一月三日奉《集注》入宮。據此,則《集注》早佚於中土而傳於東邦,亦可知也。復次,《集注》為百二十捲本,捲帙浩繁,雖入於日宮,而後乃散佚於僧寺,迨清末於金澤稱名寺所見,僅三十二捲而已。則後來《集注》一度不甚見重,或竟棄若敝屣,故未嘗見有影鈔本(羅振玉東渡始抄得一種),亦可知也。”(同上,第830—831頁)周勛初教授輯集的《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書名徑題“唐鈔”,顯然是服膺邱先生的論點。

總之,《文選集注》雖然現在隻剩瞭不多的殘捲,但它卻是當今“《選》學”研究不可多得的一筆巨大寶藏。即使隻從學術史這個小的方麵說,如果我們想要考察“《選》學”之濫觴,那麼《文選集注》正好是通嚮隋唐“《選》學”堂奧的一個明晰路標,隻不過探索路途中布滿瞭迷宮,需要我們加倍付齣努力,纔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當前,“新《選》學”研究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已進入一個亟待拓寬視野、亟待深化的緊要關頭,而上海古籍齣版社及時影印齣版瞭《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此舉無異於雪中送炭,必將大大改善“《選》學”乃至整個唐前文學史的研究條件。因此,每當檢讀《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之際,我們都不會忘記周勛初教授、陳尚君教授和上海古籍齣版社為此奉獻的諸多辛勞。

注:

①《經籍訪古錄》捲六《總類》著錄《文選集注》零本說:“見存第五十六、第百十五、第百十六,閤三捲。每捲首題‘文選捲幾’,下記‘梁昭明太子撰’及‘集注’二字。界長七寸三分,幅九分。每行十一字,注十三四字。筆跡沉著,墨光如漆。紙帶黃色,質極堅厚。披覽之際,古香襲人,實係七百許年舊鈔。注中引及李善及五臣、陸善經、《音決》、《鈔》諸書,注末往往有今案語,與溫故堂藏舊鈔本標記所引閤。就今本考之,是書似分為百二十捲者。但集注不知齣於何人,或疑皇國紀傳儒流所編著者歟。”

②董康《書舶庸譚》捲八:“小林詢大阪某會社屬介紹收購上海某君所藏《文選集注》之結果。《文選集注》者,吾國五代時寫本,除六臣外,兼及曹憲等注,即六臣注亦較通行本為長。以分捲計之,當有一百廿捲。森立之《經籍訪古誌》言金澤稱名寺藏有零本。餘於光宣之際,偕島田前往物色之,得卅二捲。曾以語內藤博士,白諸政府,列入國寶。”(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日記)

③羅振玉《唐寫文選集注殘本序》說,“此書久已星散,予先後得二捲,東友小川簡齋君得二捲,海鹽張氏得二捲,楚中楊氏得一捲”,“楊氏藏本今不知在何許”,“張氏藏捲聞將自印於上海,乃去此二捲,仍得十有六捲”。

④日本新美寬《新獲文選集注斷簡》語,轉引自《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周勛初所撰《前言》注[三]。

⑤如屈守元《文選導讀》的《導言》裏說:“日本藤原佐世《見在書目》有《文選音決》十捲,《文選鈔》六十九捲,並公孫羅撰。今日本所傳《文選集注》的殘本,采入《鈔》和《音決》:古抄三十捲本的旁注、標記,也時時引之。嚮宗魯先生認為,《鈔》即兩《唐誌》的六十捲本,《音決》即兩《唐誌》的十捲本。《見在書目》稱《文選鈔》六十九捲,所多九捲,或為後人附益,或‘九’字誤衍。”(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64頁)

⑥如颱灣學者邱〖C97D〗〖EE6B〗的專題論文《〈文選集注〉所引〈文選鈔〉研究》,在列錶研究瞭《鈔》與《音決》的互異之處後,認為“上錶所見《鈔》與《音決》注之有無、存缺,不相一緻,亦可證兩者原非一秩,蓋其原本各自為捲帙,且其為注為音,各有其人,殆非同齣一人之手也”(轉引自《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717頁),“若吾人可推定《集注》所引《音決》為公孫羅無疑,則愚見以為《集注》《鈔》當不可能同為公孫羅”(同上,第718頁),“此《鈔》之撰作,自非揚州江都(吳地)之人而受業於當代‘選學’大師之李善弟子輩,不能也”(同上,第721頁)。

⑦詳見傅剛《文選學版本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2000年版,第139頁。

⑧如嚮宗魯《書陸善經事》說:“《集賢注記》稱‘事竟不成’,而《集注》多引其說,則陸氏固有成書,豈善經初受命與王(智明)、李(玄成)同注,事鏇中輟,善經卒發憤獨成之耶?”(轉引自《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第74頁)傅剛教授也說:“《文選集注》不僅引陸善經說,而且注明陸善經本與諸本的異同,這說明陸善經是有一個完整的注本的。”(同注⑦,第138頁)

⑨[唐]李匡FDA5《資暇集》:“李氏《文選》有初注成者,復注者,三注、四注者,當時鏇被傳寫。其絕筆之本,皆釋音訓義,注釋其多,餘傢幸而有焉。嘗將數本並校,不惟注之贍略有異,至於科段,互相不同,無似餘傢之本該備也。”

�10�見《對〈文選〉各種版本的研究》,轉引自《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第953頁。

�11�岡村繁《〈文選集注〉與宋明版本的李善注》,《文選學論集》,時代文藝齣版社1992年版,第47頁。

�12�同注⑦,第140頁。

�13�同注10,第935頁。

�14�《唐寫本〈文選集注〉第九十八捲跋》,轉引自《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第848頁。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突然想起來,書末的引書索引,一部分實際是李注的轉引。單獨列齣來似乎並不太閤適,但影響不大。

評分

不以此書校傳世李善注,不知顧韆裏考異之善。

評分

突然想起來,書末的引書索引,一部分實際是李注的轉引。單獨列齣來似乎並不太閤適,但影響不大。

評分

提供的入選作品的原文有不同於諸抄本、刻本之處;其中匯抄的唐人注釋內容豐富,例如李善注即有多於他本者,文字亦與其他各本多有異同;除瞭李善注、五臣注之外,還有公孫羅《文選鈔》、《文選音決》和陸善經注,均是尤為罕見的重要資料。這些都大大有助於探究《文選》及其舊注的原貌,特彆是李善、公孫羅、五臣、陸善經諸傢注相互間的關係。《文選集注》一書篇幅很大,全憑抄本傳世,很早即已散佚,其殘存部分經曆瞭復雜的流程,其中有些片段的收藏者屢易其人,現在分藏在許多地方,金澤文庫、東洋文庫各存若乾,另外還有些分散在私人藏書傢手中,藏傢主要在日本,中國學者楊守敬、張元濟、田潛、羅振玉等也曾收藏過一部分。

評分

突然想起來,書末的引書索引,一部分實際是李注的轉引。單獨列齣來似乎並不太閤適,但影響不大。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