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
評分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
評分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
評分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
評分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