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為德語區著名詩人,生於布拉格,居住於德國慕尼黑、柏林。結識羅丹、紀?以及藝文界人士,並曾與女雕刻家Clara Westhoff有過短暫的婚姻關係。他遊歷歐洲各國,曾旅居義大利、斯堪地那維亞以及法國等。不論是他決定無業過活,或是為了純粹作為一名詩人而存在,為了創作,他寧奉獻自己的生命於藝術,並追尋一種不朽,即他所創作、尚無人可以比擬的語言與藝術的世界。他的著作包括小說、戲劇、詩集等相當豐富,另也有許多譯作。除了詩集《時間之書》、《杜英諾悲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新詩集》、《生命與歌》、《形象之書》、《鎮魂歌》、《旗手克利士多弗?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馬利亞生涯》以及法文詩集《窗》、《薔薇》等,亦有小說《上帝的故事及其他》、《最後的人們》、《馬爾特手記》等多部著作;此外還有譯作如《瓦萊里詩抄》以及評論集《羅丹論》等。
里爾克除了在國際詩壇負盛名外,其一生的書信內容廣博、洋洋灑灑,不但創作量驚人、足以震攝國際,其豐富的哲思與情感,也透露出這位大師力求成熟、努力琢磨的過程。他不但寫信給妻子、寫給忘年之交,多到幾乎一日上百封,更願意與一位有心於詩藝創作的青年學子寫了長達六年的信。這十封信正是他回覆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詩人卡普斯的信,雖然當時的里爾克也很年輕(二十八歲),但他的沉穩與歷練、自信與成就已足以為文壇榜樣,其不顧一切傾囊相授的熱誠亦由此可見。本書所選集的十封信,不但是他對這位年輕詩人提出的建言,更是他對詩創作者步上詩壇最真切的警語。行文間不僅流露出詩人的堅毅,也反映出藝術創作者面對孤獨與自我修為的執著與不悔,對於現今的年輕藝術家是一帖醍醐灌頂的良方。
每当我茫然的时候,就会读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指路的明灯。 比如如何对待自己的创作和与他人比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写好诗,可是里尔克说,如果诗真是从自己的内心,从必要里面出发而写出来的,你还会在乎好还是不好吗? 每当我浮躁的时候,就想到里尔克的这...
评分作为一个诗人,里尔克并不相信语言有何种魔力,因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到达的空间。“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
评分作为一个诗人,里尔克并不相信语言有何种魔力,因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到达的空间。“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
评分 评分里尔克的这本小册子,是他和年轻人卡卜斯通信的结集,探讨的内容有关文学,更有关人生。事实上,一个古典一点的说法,“文学既人学”,不论一个人是否写作,仅仅看他推崇怎样的文字,其实便很容易了解他希冀怎样的生活。 当然,写信向一位同时代的诗人求助,青年诗人的苦恼...
3h.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收录了诗人写给一个陌生青年人的十封信,十次亲切的对话,满载着一个天才对于诗和艺术,对于两性的爱,对于人生和职业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些都是我们这群青年人最疑惑和不解的种种。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的事情,我们呼应又不相干,总是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即逃避和欺瞒,正是这逃避和欺瞒构成了当下社会的习俗,关闭了鲜活的生命。这几封信都自然流露出诗人超脱的态度和理解,正如他所说的“给后来者以指引与慰藉”。每一封信都简洁明了却饱含着对于年轻人疼爱和慈父般的温情,他精通于孤独,却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光与热,他有如一个物置身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单独,一切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
评分如果遇到了寂寞,恭喜你,你的人生开始了。
评分回信里的一些字句应该早点被读到。【但是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成为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发,你将寻得你一切的道路。】
评分里尔克一定是个特别優しい的人吧//信是真的温柔而充满力量,但后面的选诗我几乎都看不懂。゚ヽ(゚´Д`)ノ゚。
评分我本該這樣和你交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