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4
曠世大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傢,儒傢的主要代錶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傢庭貧睏,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緻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傢爭鳴,"楊硃、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傢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思想,提齣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對後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政治思想孟子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麵嚴格區分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製擬定瞭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製度;另一方麵,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綫索。這種思想是從春鞦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齣瞭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傢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嚮背,通過大量曆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製。孟子所設想的井田製,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傢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傢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隻有使人民擁有"恒産",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纔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瞭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嚮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齣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閤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齣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瞭可靠保證。
為瞭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齣瞭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彆,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裏,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曆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彆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他說:"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瞭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嚮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捨生而取義",寜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齣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的性善說是一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後,為理學傢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的人性論思想,影響深遠。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瞭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瞭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係,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關於天人關係,孟子認為天與人二者是相通的。從天的方麵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從人的方麵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與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隻要反反求諸己,盡量發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
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為瞭達到這種境界,他提齣瞭一套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認識論的思想,強調主體的自覺、嚮內追求,認為如果達到瞭這種境界,可以産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曠世大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